黃義良
孩子在大自然中接觸多了,對大自然事物有了立體的形象,看的、聽的、碰觸的都深刻記憶在腦海裡,當有需要時,自然就會搬出來運用……
親近大自然除了對學習有正面幫助之外,從中還培養良好的體力,這是各項學習的重要後盾。(圖片提供/大好書屋)
人生長於土地上,即使文明科技如何發達,也不能壓抑大自然對人類回歸原始的呼喚。孩子帶著最純真的本性,經常接觸大自然情境,對於花草、動物,不但不會厭惡或害怕,還會產生熟悉感和喜愛,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孩子天生就是熱情的學習者,他們會直覺地渴望探索周遭這個世界,父母要做的,只是不壓抑他們的好奇心、不潑他們冷水、多鼓勵互動。面對孩子在大自然中隨時提出的疑問,也不一定要有立即的解答,但要記得熱情地回應他們,一起去找答案。
當孩子與大自然活潑的萬物無距離感互動時,才會產生真實的感染力。上上下下的山路,崎嶙凹曲的岩壁,一望無際的綠野……孩子體驗到的,遠比平面的視訊和影像來得具體,如此才能深刻感受大地的脈動。
<實境教育>親身探索 活用生活知識
這幾年的親子登山,一開始是無心插柳,過程中我們並無事先預期成果,倒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免擔心太危險、太疲累,可能拖垮了課業。這一點,兄妹倆倒是以實際成果證明:實境教育勝於一切紙上談兵。
兒子在小學三年級之後,課業成績逐漸提升;四年級之後,社會科幾乎每次都拿滿分;五年級的社會科考題,涵蓋五大山脈、國家公園和主要河流等單元,這讓同學們十分頭痛,常會標錯位置,但兒子因為親身走過,在考試中顯得格外得心應手。考後第二天,他回家時脫口說:「這次社會科考題其實挺簡單的,這些山脈我們爬山時都去過了,那些河流的源頭我們也都走過、看過,各縣市我們開車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回,根本就不用背呀!」
對於自然課程的學習,在山林裡也有不少收穫。學校課堂中提到的生物及自然界現象,包含溫度、能源、環保及天候等單元,在孩子親身走踏山林時,直接與自然環境產生對應的連結,所以上起課來總是輕鬆愉快。
在上自然課時,有時也會加入師生的問答,談談登山與戶外活動的所見所聞。這種超脫課本範圍,讓知識化為生活常識的學習,顯然更輕鬆活潑。兒子在小一及小三時,老師曾請他與同學們分享登山的見聞,他講到摸三角點的經驗,當時就引來同學們一陣好奇,茫然問道:什麼是三角點呀?
我們總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小兄妹倆多年累積的實境體驗,使他成為同儕中少數能回應和分享的。看來,大自然經驗真正深植孩子心中,並融會成一門活用的生活知識。
<真實體驗>打開五感 學習有活力
在國語和數學課程中,有一些介紹山林的單元,如撒可努的「山豬學校飛鼠大學」、徐仁修的「走進原始雨林」與瓦歷斯的「山是一座學校」,習作閱讀測驗中的「縱橫山林的楊南郡」和「雪山行」;數學課程中,也有以百岳高度來做例子的單元,這些高山的名字與標高,對一般兒童而言,大概不具有什麼意義,但對我家孩子來說,卻如同老朋友般地熟悉,因為親身摸過、走過與看過,所以,它們是那樣地真實。
孩子在大自然中接觸多了,對大自然事物有了立體的形象,看的、聽的、碰觸的都深刻記憶在腦海裡,要活用時,自然就會搬出來溫習,無形中,想像和觀察力都會提升許多,思緒也更加清楚。將它運用在生活上的閱讀和學習時,也看得出有所成長。比方說,讀到一些文章時,比較能體會文中描述的景象,以及作者表達的深層意含。如此一來,生硬的課本教材成了活生生的真實體驗,一切的學習也就不那麼難囉!
親近大自然除了對學習有正面幫助之外,從中還培養良好的體力,這是各項學習的重要後盾──畢竟,學習是一條長遠的路,有充沛的體力和活力,才有機會搭配意志力,一路挺進到終點。
這幾年的經驗,我們感覺猶如倒吃甘蔗,相信孩子們的表現會愈來愈好!期盼能在小兄妹身上看見一些與一般孩子不同之處,儘管這個過程十分漫長,但這些等待是值得的。
<作者小檔案>黃義良
生長於台南縣偏僻的龍崎鄉丘陵。就讀台南師專,一路進修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博士。
曾於小學任教13年,大學任教10年,擔任十餘年的行政主管,目前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在偶然的機緣下,帶著家人走入台灣的山林丘壑,登山界人稱小黃。親子登山8年,一家獨立自組出發了136次,完登台灣山脈五頂峰以及高山百岳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嶽三尖等,百岳完成五分之四。台灣五大山脈皆有黃家小隊的足跡,中級山與郊山累計超過百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