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邦友
為了某個大人物幾天後到訪,通宵在學校的辦公室裡預排行程,算好準9:05召集所有下課的學生圍在窗口向他大聲歡呼,接著找幾個志工粉絲獻花,完工幾個月的裝置藝術,要偽裝成全新未拆,讓他主持揭幕,然後是觀摩教學,得力邀王牌老師來充場面,還有會談時每個人該講什麼話,茶敘的點心菜單,桌椅怎擺……劇本行雲流水,自認縝密周全,我興奮地按下列印鍵,計畫於焉成形。
未料隔日主管皺著眉頭問我:「你有沒有想過時間不一定是兩小時,大人物很忙,說不準會改成一小時或半小時?」、「他如果想看工廠,不想看教學怎麼辦?」、「他喝咖啡還是茶?」……。
連串狀況假設,讓人想起高中數學裡的排列組合:「甲地到乙地有五種路線,乙地到丙地有三種,甲到丙七種,丙到丁又四種,問甲到丁,不一定經過乙,或一定要經過丙各有多少種走法?」當時算到一個頭兩個大的我還向老師抗議,生活哪有這麼麻煩,這種數學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
萬萬沒想到當年的數學課早已未卜先知這些再怎麼工於算計,也測不出的林林總總,無法捉摸的複雜性,更遠遠超過作業本上重重限制的練習題,人生與數學不但息息相關,甚且更難揣度,又豈能像以前一樣算一算就輕易找到既定答案。
望著這不知從何改起的計畫,我不禁長長歎了一口氣。忽然覺得當年沉浸在排列組合的無憂歲月裡,竟是那樣的單純而美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