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不是生病」愈來愈多父母抱持這樣的信念,認為在醫療機構生產不是唯一選項。這股「復古風」,不僅席捲西方國家,也在台灣捲土重來,特別是年輕、高學歷的夫婦勇於嘗試居家生產。
大溪婦幼助產所主任萬美麗說,這兩年的確愈來愈多父母詢問、躍躍欲試。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民國九十二年,在宅生產的人數約一百二十三人,九十九年約一百九十二人。雖然在宅生產並非都是自願、有計畫的居家生產,人數增長也不多,但相對逐漸低落的生育率,居家生產率是上揚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產部主任姜禮盟說,四至五十年前,生產被醫療制度化,到醫院生產變成唯一選擇。
「在那個時代,女人有喜、懷胎九月、生產育兒…一切都如自然界的運轉那麼理所當然」。八十八歲、接生了六十七個年頭的日本助產阿嬤坂本藤枝,在書中如此說。
姜禮盟說,近年歐美國家也在反省醫療過度介入生產的利弊,而鼓吹以孩子為主的「自然生產」,生產地點可以是醫院、助產所也可在最安心的家中,生產姿勢不一定是躺在床上,或坐或站、臥,甚至是水中生產。
協助寶寶出世的除了醫、護,也可以是助產士及陪產員。
連續兩胎選擇居家生產的媽媽羅敏儀說,「生產過程是非常愉悅的經驗」。如果沒意外,她打算再次在家生產,迎接目前還在肚中的新生命。
姜禮盟說,選擇居家生產的父母有兩項特質,一是高教育程度,樂於學習、準備生產必備的知識;二是曾在醫院有過不好的經驗,認為醫院缺乏人性、溫柔,或親朋好友的居家生產經驗很美好,令人嚮往。
他不諱言,台灣的制度、環境,還不夠給予產婦最好的居家生產條件。
不過他表示,每對父母都有選擇權,選擇孩子生、育的方式,除非是高風險產婦,皆可在合適產檢、與助產士等專業協助者充分溝通下,享受在家迎接新生命的喜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