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出生前,家裡開了一間小雜貨店。雜貨店很小,10餘坪大;一樓營業,二樓是睡覺的地方。由於二樓是加蓋,為了節省空間,直接在地上加床墊,一家人分睡兩邊;小學時,我常常趴在二樓的地板上寫作業。雜貨店旁,父母搭建了一個小廚房;廚房內,一個小角落的水龍頭就是洗澡的地方。需要熱水時,就直接用瓦斯爐煮熱水。
兼做副業 東學西做
雜貨店經營長達近30年(民國60年到民國88年),早上6點多就開店,晚上10點多才關門,全年無休。爸爸除了打點雜貨店的生意,白天也做過許多副業。他曾經一大早騎腳踏車,用鈴鐺聲叫賣:有誰要買魚?後來考取貨車執照,替工廠送貨。為了賺更多的錢,又去玻璃行當學徒,學了一年後,開店當老闆,不過店內只有他一個員工。韋恩颱風侵台那年,許多住家玻璃窗毀損嚴重,那一整個暑假,爸爸每天都做到很晚才休息。
由於玻璃行的生意不是天天有,所以爸爸會招攬餐廳生意。當餐廳需要酒時,就打電話到雜貨店,爸爸再開車將酒送到餐廳。大拜拜時,家庭或工廠都會辦桌,爸爸就會送酒去,隔天再算帳(有喝才算錢,沒喝退回)。
通常一次大拜拜,喝掉的啤酒超過50箱。不過有一年,可能景氣太好,那次喝掉將近100箱啤酒。只是好景不常,住家附近的許多工廠紛紛外移大陸,造成鎮內的許多餐廳結業,爸爸也不再送酒了。
漸漸我們家3個孩子長大出社會,這才體會父母的辛苦。現在爸爸已經70歲了,不再經營玻璃行的生意。閒不住的他,改當媒人,牽紅線很起勁!看他老當益壯,真覺得幸福又感恩。
文╱嘉義寬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