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企業以前的「一卡皮箱」走遍世界模式,曾創造亮眼的貿易表現與奠定經濟基礎。而現在因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普及,電子商務已經實現無國界零時差的境界,全球許多消費者都能24小時在國內外購物。根據商發院創模所撰寫的『跨境電商教戰手冊』的研究中指出,這樣的跨境電商也大大撼動數百年來的貿易與零售型態,現在跨境小額電商交易正以每年數倍成長率在成長中,這也說明跨境電商的影響下商業模式與消費行為已改變。

台灣不乏製造頂級產品的能力,但在跨境電商的經營,常常躊躇不已。常見的問題其實都相當類似,但在問這些問題之前,都請記得要先評估自我能力及經營策略,到底是為了開發新市場?還是為了輔助既有海外經銷商?以下先就兩個最多台灣企業常問的問題來探討:

 

一、到底要怎麼做跨境生意?這得先評估企業本身是哪類型的產業,例如企業本身是品牌供應商與企業本身是純製造商,就會造成跨境電商不同經營模式。若本身是品牌供應商的話,全球已有許多跨境電商平台可選擇,例如eBay、Amazon、Lazada、阿里巴巴集團的天貓國際等。各平台都有其適合的企業進入。以eBay來說,因進入門檻不高,針對企業有提供「綠色通道」的服務,無論在刊登費用或金流、物流,都有專屬的方案以利更多企業進入,而該平台在歐美市場表現佳,所以欲進攻歐美市場的品牌可考慮此平台。

再者,如果企業的品牌是相當具知名度且品牌性強,則可以考慮進入Amazon,不過因Amazon對於產品的審核和安全規定相當嚴格,台灣品牌若要進入需有相當的決心,但Amazon在其滿意度和專業度上,在跨境電商平台中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易突顯品牌的價值,有助提升其購買轉換率與擴散專業口碑,且除了北美地區,Amaozn在歐洲或亞太區表現亦佳。若是東南亞市場,LAZADA或Qoo10都是當地很強的電商系統;拉丁美洲地區則是Mercadolibre平台,企業本身需想好自身產品到底適合怎樣的平台。

二、企業應該要先經營哪些國家?這問題最有趣的地方也在於,在跨境電商的世界,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許多電商的思維是很挑戰既有的經營思維,故在此會建議企業除本身既有經營的市場外,可以透過合適的跨境電商平台,先刊登商品去開發陌生市場:先做廣(不先設定要賣哪個國家),再做深。意思就是先將自身商品曝光在全球跨境電商平台上(廣度),看消費者是從什麼國家來的最多,再做收網動作(深度)。這相當挑戰既有思維,但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核心思維就是將全球跨境平台當作市場調研,而今天需要花費的就是上該平台的費用,以及拉式行銷的廣告宣傳,但卻能幫助品牌本身找到潛力市場,進而收網耕耘該市場,省去更多時間和交易成本。

企業經營跨境電商時,思維一定要先行調整,尤其要捨棄「與現有通路衝突」的觀念。且當台灣企業有機會經營比目前大數百倍的電商市場時,也要有相對的投入(如:人力/軟硬體設備/行銷資源等等)和專業研究(如:借助電商專門研究機構或資料減少無畏的支出)的配合,才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商業模式和商機,企業本身也需擁抱新思維才能走出活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