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正悟

別對未來抱期待

無法馬上行動的人,很常把「我待會兒再做」這句話掛嘴邊。

「我待會兒再做」這種想法背後,帶有「我覺得待會兒我就做得到」、「待會兒做應該會做得比較快」的心情。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就算待會兒再做,也只是你的才能和狀況都完全沒變的「現在」又重來一遍而已。

明明待會兒做不會有任何不同,我們為何會要拖延呢?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有一本著作《幸福總在不久的未來》,內容如書名所示,對我們而言,幸福往往不在「現在」,而是在「不久的未來」。人們的「想像」常是以「現狀」彩繪而成,所以未來總是比現在好,未來的自己,往往比現在的自己更有才能、更優秀,人們心裡通常會這麼想。

但很遺憾,這不過是一種「錯覺」。當「未來」變成「現在」時,存在於眼前的不過是「沒有多大改變的現實」,始終想不出答案的事,以及無法專心處理的工作,幾乎都會原封不動地出現。

明明現狀沒什麼改變,但為什麼會對未來的自己抱持期待呢?這是因為「想保護自己的正常心理作用」作祟。

「未來的狀況會比現在好。」正因為這麼想,人才能活下去。人是樂觀的動物,人因希望而生,也是因為「想過得更好」,所以才工作。再比如,我們有時將白天的工作挪至晚上做,是因為「我是夜貓子」、「比較不會有電話干擾」,但大部分是出於「未來的我應該會有辦法」的心理作用。

會產生這種拖延的心態,或許是沒辦法的事。不過重要的是,得先設法讓「未來的狀況」變得更好。也就是說,只要事先做好準備,讓未來的自己可以馬上著手進行,這樣就行了。

讓未來的自己可以方便行動,就真能讓「幸福總在不久的未來」實現。

營造出待命狀態

如果是刷牙,馬上就能辦到,像這樣的人應該不少吧!刷牙已成為一種習慣,不過,洗臉台上工具齊全,只要打開水龍頭,馬上就能付諸行動,換句話說,因為已處在「待命狀態」,所以馬上就能行動。

而「無法馬上就做」的行動,只要事先讓它處在待命狀態,往往會變得可以說做就做。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公司要結算費用,你心裡這麼想:「那就來結算費用吧!」但得先收齊收據,到會計部門領取結算用紙,準備電子計算機、印鑑……在真正執行前,這些步驟會一一浮現腦中,在做這些事情時,會覺得麻煩,因而無法採取行動。

為了能馬上去做,只要處在待命狀態就行了,所以手邊要常備好結算用紙、電子計算機、收據等。「抽屜最上方是結算費用專用的空間」,像這樣事先決定好,時時做好待命準備,就能馬上付諸實行。

如果是要運動,只要事先在玄關處準備好運動服和運動鞋即可;如果是要K書,就要事先準備一套K書用的工具,擺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為了能說做就做,要讓自己處在「待命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