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之際,蔬味芳美,然則古人種菜不為賞味,是為了裹腹維生。人類最早栽種的蔬菜,就是十字花科,中國人在黃河流域種白菜,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則在地中海沿岸種甘藍(高麗菜)。
十字花科易栽耐寒,營養豐富,產量高功用多,其花葉根莖,如白菜、蘿蔔、花菜、蕪菁等,生鮮可充食,醃曬可做存糧,其果粒種籽,如油菜芥菜可榨油,連枯桿殘葉,都可做飼料或綠肥,一枝一葉皆含熱量滋養,使人類得以飽足溫暖。我們南方四時長青,果菜豐庶,不必像以前的北方,要一車車拉回大白菜,囤藏過冬。然而冬日的大白菜最好吃,我一買就是幾大個,用蝦米燒開洋白菜,配獅子頭燴燉,以扁魚香菇熬白菜滷,做醋熘或是芥末白菜,無不甜滋清鮮,百吃不厭。除了煮炒,我還常做酸白菜,剖菜揉鹽,用大石壓鎮,醃上一星期,菜色轉成淡黃,甜滋醱酵為乳酸,馨香酸沁,甘釅爽脆。
白菜原產中國,遠古即出現,是華人的菜中之王,產量居首,遍及各省和社會階級,對華夏乃至東亞文明都有深切影響。不過白菜這名稱,是宋元之後才興起,古人叫它葑或菘,因其耐寒,「凌冬不凋,有松之操」。菘不是圓碩的結球菜團,而是莖梗肥短、不包心的葉菜,我猜可能像「鶴藪白」,一種珠三角的矮腳白菜。

早春嫩韭,深秋晚菘,是中國傳統的蔬菜至味,尤其是菘,深受文人推崇讚詠,蘇東坡說「白菘類羔豚」,范成大說「撥雪挑來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除了清腴脆美,菘也像梅和菊一樣,具有文化意涵,象徵素淡生活。
白菜分兩大系:不結球的小白菜,以及結球的大白菜,小白有六千多年歷史,大白僅有數百年。古人種的菘,都是不結球的小白,直到明代,浙江培育出包心結球的白菜,大白才終於問世,由於量多味好,又耐貯藏,很快風行北方,取代小白,成為栽植最多的家蔬,後來又傳到朝鮮半島,成為韓國泡菜(Kimchi)的原料。
我雖愛大白菜,但更想念台灣的高麗菜,香港雖也有,但品種全然不同,是歐洲那種緊實的小圓球,菜梗粗,硬厚而味淡,不像台灣的薄嫩生脆,津甜颯爽。香港和大陸朋友都跟我說,高麗菜真好吃啊,他們去台灣,一定抓緊機會大啖。
高麗菜和韓國無關,可能來自甘藍的拉丁文(caulis)譯音。甘藍原產於地中海,盛行歐洲,尤其中歐和東歐,或生食,或燉煮,或酵漬做德國酸菜(sauerkraut),餵飽了無數人。
大白菜和高麗菜,代表兩種文化。17世紀中,荷蘭人把高麗菜引入台灣,食物改變了歷史,這裡本是大白菜區,高麗菜卻豐茁茂長,使這海島岔出轉向,漂離大白菜,自成一系,成為高麗菜區。


《甜水令 蔡珠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