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糧商之一的「泉順食品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累計4件產品違規,因此被撤銷糧商執照。許多民眾才知道,原來賣米也需要執照。
戰後米荒 有人餓死
台灣是個充滿各類證照的國度。在路上開計程車需要具備職業小客車駕駛執照,從事餐飲業也得弄張丙級廚師執照。政府發這堆照,目的當然是要「管理」。而政府當初管理糧商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曾被糧商惡整,深怕糧商亂搞。
在這個多數人都罹患肥胖焦慮症的年代,很少人會相信台灣過去曾出現過所謂的「米荒」。二次大戰結束後,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雖說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可說是個富饒之地,但1945年時因為戰爭關係,稻米產量岌岌可危,處於非常吃緊的狀態,國民政府因此決定延續戰時的糧食配給機制。
不過,實施糧食配給的前提在於,政府對米糧的產出和流通,要具備十足的掌控能力,政府才有辦法取得米糧,並分配給社會大眾。然而,當時新來的國民政府實在有夠兩光。配給制度正式上路後,擁有米糧的糧商、地主和農民競相囤積,根本不肯乖乖將米賣給政府。市場米價因此不斷上漲,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米,米荒因此爆發,當時台南甚至還出現飢民餓死路邊的事件;而協助政府載運米糧的卡車,則有隨時被打劫的風險。不難想像的是,政府認定這一切都是糧商搞的鬼。
糧商發照 逾2萬家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1946年米荒風波逐漸平息後,政府便決定好好整頓糧商,因此開始辦理糧商登記,規定所有從事糧食零售、批發、加工、經紀、進出口、倉儲的商號都得向政府登記,需領取「糧商營業執照」才能營業,必要時刻糧食局還會公布「正當糧商」名單。
早期大家米飯吃的多,開米店的賺頭還不小,每年都有一堆人想申請糧商執照。1983年時,全台登記有案的糧商達22120家,算是台灣的歷史紀錄。但隨著國民飲食型態轉變,小米店逐漸消失,糧商家數開始減少,如今只剩7千多家。
小米店雖然式微,但大糧商在這1、20年逐漸興起,有些糧商甚至大到讓糧政單位難以招架的地步。此次泉順雖被撤照,連農糧署自己都承認,泉順家族還有8張糧商執照可用。大糧商的威力,還真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