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跟研究室的學生們在北埔老街上閒晃。當時,我們與當地一個攤販老闆天南地北、言不及義地抬槓起來。過程中,那位老闆拋出一個問題問我們:「你們覺得賺錢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在一群人此起彼落地給了一些讓那老闆否定的答案後,他自己脫口而出說:「要賺錢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想著賺錢!」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答案很沒誠意或不合邏輯;對我而言,這雖然是個有點粗暴的總結,但其實也的確點出一個根本精神─達到目標的方式未必是把目的擺在心裡、奉為圭臬地追求。越是為了追求目的而去創造某些特質,就往往可能適得其反、無法達到目的,因為這過程已忽略、或不夠真心去領悟特質的本質,「為了培養特質而培養特質」的心態本身往往就違背了那特質的真義。
更久以前的一個深夜,我在學校門口的宵夜街上遇到一個主動向我攀談的一位陌生學生。他見了我就二話不說、主動地遞了一張便條紙形式的簡略、手寫的個人資料(也就是他自製的簡陋名片),說要認識我。我當時既驚訝又好奇,還一度以為是什麼新詐騙手法;對方不疾不徐地解釋我的困惑:「因為人說未來若要成功,就應該廣立人脈,⋯ 我想在還沒畢業前多多建立自己的人脈⋯」。
這學生以粗糙的方式建立人脈,自然不是在真心的前提下去認識別人、了解別人、與別人產生互動關係,這過程所累積關係根本就稱不上是真的人脈、有意義的人脈,甚至可能招致反效果。
反觀另外一個例子,週末我常到我家附近的一家小吃店吃飯,店裡有一個約莫國中生年紀的男孩幫忙著。幾次我用餐完畢離開時,他總是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抬起頭對我微笑,很真切地跟我說聲再見;要是我幾週沒上門光顧,他也會很熱情地說聲:「好久不見了!⋯」我相信在他小小年紀的心裡,並沒有意圖要經營人脈,只是很真切地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即使我跟他毫不相識。我想,這樣自然而真誠的表現已不知不覺中為他累積了很多對他抱以正面肯定的人脈,雖然他可能從未這樣期待、追求著。我曾參加過幾次高中生升大學的模擬面試。在擔任講評者的立場下,我往往得在最後講評與總結時告訴參加模擬的學生,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比較好、怎樣回答比較不好;同理,學生找工作、面試前,也常會諮詢各種問題應該如何應答、才能獲得別人的青睞。我常會不忘提醒這些學生,固然你可以努力探索眾所認同的答案,但在追求標準答案、好答案的同時,更該反思自己本身真心的答案何以與大眾所認同的答案有落差,並看到自己本質上應調整之處。
與其說這是在追求答案,還不如說這是在探索自己本質、修正自己本質的過程。也就是從這過程中應該看到的是心態的學習、而非標準答案的掌握;標準答案也許矇騙得了一時,但實非長久之計。若本質上沒有相應的特質,終究還是會經不起較長時間的考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