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仁麟

我們活在一個愈來愈熱鬧的世界,或者該說,一個愈來愈充滿資訊且溝通頻繁的世界。

貼身帶著手機已經成了身體的一部分,以致於我們像是得了強迫症似的每幾分鐘就會忍不住去看看誰又傳來了簡訊。再加上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社群網絡,每個人愈來愈活得像懸絲木偶,被一條條的人際脈絡所牽引,人和人的距離看來近了,但心卻遠了。

朋友的喜怒哀樂按個讚就算參與,因為要關照的人愈來愈多。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自然變得交差了事和應酬化,每個人都以為科技讓我們活得更好,但現實是某些科技卻把我們帶到一點也不想去的地方。特別是人和人之間的科技,不只扭曲人性,甚至帶來不幸。

看看這些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畫面:不管在什麼場合,總有人低頭把自己的意識埋進手機或電腦裡。後來,有人意識到這好像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於是這些低頭族開始學習另一種神乎奇技的特異功能,他們能邊注視著你和你說話聊天,然後連手機都不用看一眼就發送簡訊或在臉書上隨便按個「讚」。

於是我們活得更急躁,更急於分享,甚至更急於即時分享,也更無法和自己相處。因為我們總忙著透過資訊科技與更多人在虛擬的世界裡相處,一但失去這些連絡,便覺得內心空虛惶恐。

資訊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也許我們該關心的不是那些看得到的效率數字,而是看不到的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溫暖,以及自在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這些都是錢不能換算的。

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可(Sherry Turkle)長期研究數位化時代的人際關係,她發現,相較於過去,在「後臉書年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以下三大特性:

1、人際連絡更加密切,卻更不關心彼此。

2、愈來愈多人無法獨處。

3、人和人之間傳達情感的能力日漸低落。

也許,這些現象會是一個省思的開始,讓世人認真思考人和人之間該如何對待彼此,在這個看來既喧囂又孤寂的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