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灰撲撲看似單調,步行在市中心出其不意會冒出一兩個驚喜:齊東這段彎彎小街,公園旁拐進53巷,環繞連接到濟南路二段,深藏一組日式舊屋;雖經年失修,但當地居民都知,這裡久埋了建築寶藏。
建築群落為日治時期幸町職務官舍,光復後為各職官邸,部分得以保留至今。最難得的是舍群布局密度不大。一兩層樓高的木造屋宇大小各異分開而築,屋前為塑景或隱私,皆有庭院或小花園。牆外小路樹木而今生長茂密,走在小道上宛如身在別個朝代,原來台北曾經如此雅緻。
老房子雖被劃為古蹟保留,似乎不太被重視,齊東街53巷除了11號修復後做為「琴道館」,尚有其他日式老宅任由敗壞,或消失只剩一片草坪。木造房屋如不打理,日曬雨淋,比磚砌或水泥建的腐爛得更快。所以當「齊東詩舍」—濟南路二段的25、27號兩所老宅,能找到資金修繕,又不落俗套灌注了文學身分,真是何等萬幸!
齊東詩舍空間明暗相間恰到好處。
老房修繕處理得宜
這兩所有著日本富裕人家傳統格局的住宅,戰曾為空軍總司令居所。空間布局比萬華新修木造屋「輪番所」更耐人尋味。做為展覽用的左邊一間,從入門玄關開始,浮離地面的木板地迴廊,像展開的軸畫,把人從一個空間帶到另一個空間。室內空間又巧妙安排從小至大,從內至外(後庭院),又抵到更深的內部,才回返原點(玄關)。
深秋下午,足步行其間,檜木地板暗香襲人。陽光樹影投射在障子窗扇上,將建築帶出詩意。白牆上的粗細木線條、日式窗欞隔柵的大小格子、偶爾延伸出外的窗台,將牆面拼成圖框。設計師陳瑞憲修繕老房子的手法熟練含蓄,選材、配色、展品(尤其營光屏幕),處理精緻。全場看不到冒昧衝撞的裝置或擺設,或現代科技的干擾(例如空調、電插座),也沒有凸顯自己的設計(如櫥櫃或燈飾),不多不少一切正好。
齊東建築群落夾在後起高樓住宅之間,可一點也未削弱其風範與魅力。在東京、青山、六本木與麻布十番等小巷後也隱藏有傳統日式住宅,未曾因為地價高漲而喪失了原本面貌。《太陽雜誌》7、8年前曾為傳統日式建築發了特刊,記載了東、西日本修繕完好的民宅,讓國人可以按圖索驥去光觀,了解自已的建築文化與傳統。我想「齊東詩舍」除了是詩文之家,也可以是觀摩台北日式建築歷史的理想開始。
陳家毅《思慕的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