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雲端運算,最常聽到的比喻就是「喝牛奶不需要自己養乳牛」,意思是說如果我每天只喝一杯牛奶,就沒有必要養一隻牛。同樣的,許多企業網站服務所需要的頻寬與運算也只是一點點,為什麼要購買自己的伺服器與頻寬呢?

有些企業擁有自己伺服器的原因之一在於「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也就是平時用不到,但是在需要時,不會不夠用。像是許多電子商務的網站平時沒有那麼高的流量,但是在周年慶時,會湧入大量人潮,因為怕到時會當機,伺服器運算能力多半是以尖峰時期的流量規劃。

聰明的企業會使用「平衡負載」(load balance)的設備,就是將太高的流量分散到不同的伺服器中,當遇到流量高的時間,就多放幾台伺服器,當流量低時,就少放一些伺服器,以便有效調節。不過,這些電腦還是一家企業的投資,這很不符合效益,因為大多數公司所購買的伺服器,大部分的時間,運算能力都是閒置的。

早期IBM有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的構想,就是透過網際網路向這些企業租賃閒置的電腦能力,提供其他需要高速運算的企業使用。這也不是什麼新技術,1999年就有一位大學生寫了一個peer-to-peer(如Napster)的軟體,安裝後,便能在使用者的同意下,將網際網路中的任何一台安裝該軟體的電腦模擬成伺服器,供他人下載或交換MP3音樂檔案。

網格運算也就是採取類似的技術,來使用分散在各地的企業內閒置電腦。但是一般企業會考慮到安全性而不會借用,所以就有企業乾脆建立大型資料中心,擁有數千台伺服器,來供人借用。

亞馬遜網路書店早在2006年就有這樣的想法,主要在耶誕節的尖峰時間之外,大多數的伺服器都閒置,乾脆把自己閒置的資源,租賃給其他企業使用,依照用量與時間計價,稱之為Amazon Web Service(AWS)。

這種想法後來進一步衍生出雲端運算「基礎建設如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的營運模式,基礎建設指的就是如頻寬、伺服器等硬體,企業不需要自己擁有,而是以服務的方式,向雲端公司租賃。

像是國稅局每年到了5月網路報稅的時間,特別是報稅的最後一天,就需要購置或安裝更多的電腦來應付湧入的網路人潮。鐵路局在新年期間,尤其是車票開賣的第一分鐘,也需要更大的運算能力,來應付一時湧入的購票人潮。如果這兩個單位採用了亞馬遜網路書局的EC2 (Elastic Compute Cloud)服務,就可以依照流量彈性增減租賃的伺服器,而不需要買下大量的伺服器,一年只用一次了。

當然,國稅局採用與其他企業共用的雲端服務(公有雲)可能不夠安全,也可以自己建立自己的Government Compute Cloud(GC2私有雲),建立一套政府專用的資料與運算中心,同時供給鐵路局與國稅局使用,將可以減少資源重複與閒置的浪費。

當少子化時代來臨,未來沒有這麼多人來管理做網路與主機,當你聘的網路工程師都是芭樂,網管問題不斷發生,看你要不要信雲端?到時你就會發現,唯信雲端者得永生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