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年代末期我在美國留學,有一天,一位攻讀碩士的華人女同學很困擾的問我:「接下來,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申請博士班?」

我問她:「你猶豫什麼?」

她說:「我擔心讀了博士班之後,嫁不出去!」

我很訝異!雖然,我早年在國內曾經觀察到頗多優秀女同學囿於社會刻板印象而放棄追求成就,但在進入非常民主化的八○年代,在非常講究女權的美國社會,在攻讀高學位的頂尖女留學生族群裡,依然存在畏懼成功的隱憂。

為何「女尊男卑」特別難接受?

回台任教之後,我觀察到許多女大學生,無論是在智力、學業成績或個性等方面,都比她的男性同儕來得優秀,但卻害怕成功、缺乏成就抱負,以至於畢業之後的成就也真的比較平凡,讓人感覺殊為可惜。有些女生即使敢於追求夢想,卻必須辛苦對抗阻擋的陰影或面對寂寞的命運。

有一位年輕媽媽,她已經有碩士學位,但對於學術研究非常有興趣,非常渴望攻讀博士學位。她先生只有碩士學位,也不想再讀博士,所以非常反對太太考博士班,不斷設法阻擋,甚至在太太搭計程車趕赴博士班招生口試的最後幾分鐘,還打電話給太太,藉口說自己忘了帶鑰匙進不了家門,要太太立刻折回家幫他開門。

有很多優秀的中小學女校長,不約而同向我說過同樣的故事:她們都早在幾年前或甚至十幾年前就考上候用校長,但不敢公開讓別人知道,也不敢正式出任,因為她們的先生都是教師,擔心先生難為情或自尊受損,必須等先生也考上校長,自己才敢發布訊息或接受就任。無奈有些先生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壓力很大,太太就必須保持低調,年年靜等。

這個社會雖然民主化、多元化,但從學生到校長,從中小學到大學,許多夫妻雖然可以接受學歷、職位、成就等各方面的「男尊女卑」或男女平等,卻無法接受「女尊男卑」的情境。歸根究底,是因為社會的價值觀依然狹窄,依然充滿尊卑的比較,而「女尊男卑」又特別刺激兩性的神經。

父母的反省:女博士沒用?

父母對生男生女的期望,對孩子取名的性別選擇,對兒子、女兒教育程度的期望,對兒子、媳婦角色分工的要求等,在在都可能反映性別差異的觀念。有位女博士生嫁入豪門,雖然家境富裕,但她希望能完成學位,外出工作,追求成就感與自我實現。不料婆婆非常不高興,要媳婦專心生孩子、養孩子、侍奉公婆,對她說:「你念博士學位有什麼用?我們家又不缺你賺錢!」

大眾媒體、網路世界與社會環境,已經充斥太多性別不平等的刻板化印象;家庭和學校應該聯手抗拒、批判之,並協助女性族群勇敢追求夢想、自我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