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創公司在設計產品時,常爭相模仿當下最熱門的服務,導致該領域產生泡沫,創業專家芮威林(Martin Zwilling)建議,新創公司在設計新服務時,應避開一窩蜂的群眾心理和過度自信等風險,並重視供需法則,將有助於避開泡沫、開創藍海。

當市場有太多資金競逐資產、投入生產更多資產時,就產生金融泡沫。而新創服務也有泡沫,即太多創業家和投資人爭相追求搜尋引擎和社群網路等「重大趨勢」。這些泡沫終將破滅,形成全盤皆輸。

對創業者而言,重點是找出那些泡沫,跳入其他更好的機會,而不是被捲入漩渦。芮威林指出,馬夏拉曼尼撰寫的《景氣興衰學:在金融泡沫破滅前找出泡沫》提出幾個金融泡沫的洞見,這些觀點也適用於找出新創服務泡沫:

一、避免一窩蜂的群眾心理。大家毫不考慮資源是否足夠分配,就爭相湧入某個市場。對新創公司來說,投資人常嫌棄有十幾家競爭者的商業計畫,若某家新創公司在該所屬領域遭遇市場滲透率和Facebook與Google一樣的強大競爭對手,投資人更是會避之唯恐不及。

二、過度自信。金融市場的泡沫始於「這次不一樣」,新創服務則是還沒對基本主要功能和差異性進行足夠分析,或沒有新的早期採用者時,就認為「這個解決方案不一樣」。人們很難改變習慣,因此亞馬遜的用戶很難轉換到其他電子商務系統。

三、忽略供需法則。我們都相信供需平衡會產生穩定而彈性的價格,但高價有時反而創造更多需求,產生榮景。當價格下跌伴隨著供給增加出現,泡沫就會破滅。在新創服務中,Google等服務的大放異彩,會引發模仿產品的供給增加,需求卻不足,導致泡沫破滅。

四、便宜資金。一些經濟學家堅稱,「便宜的資金是萬惡根源」這句話足以解釋所有景氣循環,這也適用於新創企業。當投資人一窩蜂趕流行,就出現資金浮濫。專家指出,若新創公司坐擁太多資金,失敗率反而高於資金少的企業。

五、政策導致的扭曲。政府行動有時會扭曲正常的供需平衡或資金配置。以近來的新創服務來說,美國政府正提供綠能和替代能源產業的投資誘因,刻意營造泡沫,但這常導致準備不夠充分或執行不足的新創企業倒閉。

六、高估值低獲利。資產估值被市場推高,卻沒有相應內在價值或現金流,就是明確的泡沫跡象。芮威林認為,這些泡沫以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最脆弱。

每家新創公司都希望搶到贏得消費者的先機,但這難以預測。比較容易的是找出當前的泡沫,抗拒跟進設計類似產品的衝動。新創企業的重點是執行、營收和獲利;能掌握潮流更迭、動能和成為產業重心的企業將勝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