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業透過質化的品牌調查,來瞭解品牌資產,需要釐清以下四個問題:一是誰來回答;二是定義所要調查的品牌;三是定義競爭品牌;四是如何分析。分別說明如下:
誰適合回答品牌問題?就如同市場調查,首先要決定的是誰應該來回答品牌的問題,通常設定為現有使用者,但是單一對象的調查結果無從比較差異,所以還會加入潛在使用者、競爭品牌使用者。
有時也會邀請品牌擁有者來回答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要瞭解現有品牌擁有者(企業主)與真正消費者,兩者之間對品牌的認知是否有很大的落差。通常品牌擁有者長時間浸淫自我品牌,形成很多主觀意見,而這些意見與現有消費者看法不盡相同。
如何定義所要調查的品牌?品牌調查針對的如果是產品品牌,如品客洋芋片(Pringles)、汰漬洗衣粉(Tide)等產品品牌,就相對單純;但是如果是企業品牌,如國際牌、飛利浦、蘋果等一個品牌跨足多個領域,在執行前就需要被定義,如設定為國際牌、國際牌冷氣、國際牌冰箱,所得到的結果往往很不一樣。
如果是正在企劃中的新品牌呢?那麼品牌調查應鎖定市場中的現有競爭者(如同價位品牌),目的在於知己知彼,以建立差異化的品牌個性及識別元素。
如何定義競爭品牌?如果品牌調查只問自己的品牌,而忽略競爭品牌,則無法進行橫向比較。所以,有必要同時檢驗消費者對競爭品牌的看法,但競爭品牌最好不超過三個,否則同樣的問題要消費者不斷回答,會影響答案的有效性。
要定義誰為競爭品牌與競爭策略有極大的關係,通常缺乏經驗的執行者,會直接把競爭品牌設定為市場的領先群品牌,大部分時候是對的,但有時卻不一定!有些情況競爭品牌應是市場中同級品牌(如同價位),或次領先群品牌。
如果設定為領先群品牌,即使知道了其品牌資產,也無法效法它的策略,因為行銷資源可能差異太大,永遠無法與之抗衡;若為其他次領先群品牌,則有可能透過行銷操作,轉移它的消費者。
如何分析?完成品牌調查,接著就是要為每一個品整理出一頁的品牌認知圖表:橫向是品牌聯想內容,包括產品聯想、識別聯想、企業聯想、使用者形象、體驗聯想等五個層面;縱向則是各種調查對象的回答內容,包括品牌擁有者、現有使用者、競品使用者、潛在使用者。
至於內容的整理則要忠於消費者的回答,不要加入專業詮釋而失去原意,例如「想到它的味道,我就很想衝出去。」不必整理為「她很想去買一客回來吃」。
以上四個課題,執行品牌調查時最易被忽略,只有準確的定義與執行,才能蒐集到有價值的意見,認識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資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