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聽
十五歲,正值面臨基測與未來的煩惱,狹小的教室空間擠滿了四十位同學,在密閉的環境與密集的分數壓榨之中,能讓自己稍微喘息的,大概只剩下窗外的風景:稀疏的樹葉、建築物吃了一大半的天空。
天空。我想起我曾擁有過一片廣闊、完整的天空。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搖醒夜晚與酣睡中的人們。許多人的房子因此倒了,我就讀的小學也倒了,教室幾乎只剩下地板與外露的鋼筋,滿地盡是怵目驚心的碎石塊與玻璃。教室沒有了,學校克難地將僅存的室內籃球場當作臨時的簡易教室。說是教室,不如說是僅用五個板子區隔出每個年級的領域。粗陋的板子並沒有隔音效果,即使壓低音量說話,隔壁班級還是能夠聽得一清二楚。
不習慣吵雜環境下教學的班導將桌椅、白板移往操場旁的樹蔭下。沒有了水泥牆、沒有了窗戶、也沒有了「戶外」,我們就處在風景之中。
戶外,全校最大坪數的教室;幾十年的桃花心木與樟樹立在桌椅之間、落葉鋪成軟綿的沙沙地毯、茂密枝葉交織成沁涼遮陽的透光屋頂。我們在樹下上音樂課,吹奏著直笛,相應和地是蟬聲與鳥鳴;在樹下上美勞課,把紙放在樹皮上拓樹的紋路……,充分運用大自然的資源去做學習。
下課了,一離開座位就能撿起樹枝敲敲打打,或舞劍般在空中比劃;踩著桃花心木的樹根,假想地面是一條湍急的小河,交錯的樹根是唯一的橋樑,掉入水裡就輸了,為了「活命」,無不戰戰兢兢地維持身體平衡。
上課鐘聲一響,河又變回了地面。一步、兩步,座位到了!不必為了趕著到教室,而放棄任何一秒的下課時光。「先來的先贏」亦是校園中的常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的鞦韆是通往天空的門票,在地緣關係的便利下,我們二年級始終擁有最多優先權,其他年級常有無功而返的落寞與沮喪。
互相比較大概是小學生最常做的「大事」,彼此炫耀收集的蟬殼,或誰捕獲的蜥蜴體型較優越。攀木蜥蜴是校園中最常見的生物之一,其著名特徵是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捉住的訣竅在於從背後緩緩接近,出手時不得有半點猶豫,快速抓住尾巴末端,側重於速度與形勢的判斷。
「你們能在這所學校讀書很幸福。」外地來的每個老師們總是這麼說。他們總是用意味深遠的目光望向遠處油亮的草皮,我們當然不明白,只是每天期盼著暑假的到來,期盼著畢業與長大後的世界。
漸漸地,隨著年齡開始體會到人生的選擇與無奈時,才開始有點明白閃耀在師長眼中的迷茫,似乎能夠理解他們走過無數挑戰與試煉,在人生片段輾轉中,唯有大自然的無所爭才能舒緩疲憊的心靈,無法吐露的感慨之中或許深藏傷痕,也或許僅是欽羨。
一格格的窗子,投射出過去的童年時光。那裏有蝴蝶飛過的花圃、睡意微甜的午後、除草後的清香、大雷雨遮蓋的天空、曬得滾燙的路面與乾癟的青蛙……。
在刺眼的陽光照射下,這才又意識到玻璃反射出的自己:十五歲,坐在窗內,擁有一雙迷惘的目光。
過去的理所當然,是不是都成為了片段?我看著桌上的英文題型,它們被斜線切成好幾個組織,題目是要將它們重組成一個句子。
重組?我又轉頭看了一眼,一半的天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