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7日晚間,數千名參加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的年輕人,因粉塵爆炸樂極生悲,造成498名傷者送醫,200多名住進加護病房,而一般病房收治的,不乏平日安置在更高規格照護單位的重大燒燙傷患者。因此,醫界已悲傷地預見,未來數日,為渡過呼吸衰竭第一個關鍵期,還有人會轉入加護病房,也有人就是挺不過去……。
排山倒海的資訊令全民不安,也讓我不斷回想,20年精神科醫師生涯所接觸的燒燙傷病人。循著時間軸,當病人過了呼吸衰竭、感染這兩大難關,醫療團隊將逐漸減少鎮靜麻醉劑用量,讓病人「醒」過來,有些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並因而混沌不安,也是精神科醫師初登場的時機。
嗎啡上癮 代誌大條
幸運的是,這種醫學上稱做譫妄(delirium)的狀態,倘若身體持續復原,且沒有其他併發症,神智將逐漸清醒。作好安全防護,別讓病人亂抓傷口、扯管線,並稍稍用藥即可。反倒是家屬,以為親人因受苦崩潰、甚至瘋掉,需多加說明、安慰。
接下來的挑戰是疼痛控制。任何一位看過燒燙傷患者換藥的人,都無法忘記他們痛徹心扉的呻吟或嘶吼。為了止痛,注射嗎啡類藥物極其常見。反覆使用後,一定有人會因效果遞減用量遞增,甚至無法戒除。
由於疼痛是一種揉合個人主觀與多種心理因素的複雜現象,加上大眾長久以來的迷思,當來自燒燙傷中心的會診單,出現濫用(abuse)、上癮(addiction)等字眼,常意味著「代誌大條」。
即便疼痛醫學及整形外科發展迅速,燒燙傷預後遠勝從前,可橫在復原初期(事發後2~3個月)病人眼前的,仍是彷彿無止境的每日反覆換藥、開刀清瘡與植皮,不但令人夜不成眠,腦子還時不時跳出受傷時種種恐怖畫面,反應過激者,便是所謂的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常和傷口疼痛相互糾纏。此時,透過精神科會診,教導自我放鬆,與對抗災難性思考等認知技巧,並適度用藥,幫病人搞定焦慮、過度警覺、憂鬱等症狀,疼痛多能隨之減緩,同時減少耳熟能詳的PTSD,也就是創傷後心理症候群的發生。
吳佳璇《人情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