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於企業,何以能夠創造財富的成長、提升長期購買力?尤其面臨近期股市的上下震盪、系統性的金融及可能的經濟問題,這個問題猶如悶發的火山般,成為許多人的疑惑。

為什麼投資於企業,能創造更優的績效?其核心的原理為何?

1924年,史密斯(Edgar Lawrence Smith)寫就《將股票視為長期投資》(Common Stocks as Long Term Investments)一書,而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曾針對此書發表評論。史密斯與凱因斯對於長期投資的觀點,是巴菲特進行投資的養分來源,也是巴菲特看待市場變化的重要基礎。

兩位學者的觀點,主要可以從「企業的複利因素」和「創造好績效的特定條件」兩部分來看。

針對後者、凱因斯所指的「特定條件」,我在上一期《聯合新聞網》理財會客室中,已就「長期投資者,要歡迎股價的下跌」一文,提供看法。本文則針對史密斯所指「複利因素」,繼續探討。

■企業成長,具有「複利效果」

史密斯指出,投資於企業的最大好處在於,管理良好的企業,會在營運狀況良好時,保留盈餘、再投入於營運之中,創造新的盈餘、更大的價值,形成複利作用。此一效果,形成了在投資上的有利地位。

而這也是巴菲特所強調,投資者的「事業導向投資」:選定體質良好的企業,以「不具經營權的事業主」的長期股東身份,長期與企業共存共榮。這裡,有兩個要素,必須注意:一是企業得要管理良好、體質優良;二是長期持有。這兩者,缺一不可。

■高頻率的週轉:幾乎各國都一樣

這個的理念,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來看看台灣的狀況,我們以「週轉率」為指標,思考這個問題。

透過圖一,可以看到,台灣股市長年以來的週轉率,一直相當高檔,儘管近幾年已有下降(但下降的原因,是投資者觀念已有調整,或者是因為住進了套牢、不得已才守住不賣,不得而知),大底上,台灣股市的周轉率,是在130%至260%左右的高頻率。幾乎是代表大家平均每年的持股組合,要大換血一、二輪以上。

那麼,世界各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從圖二可以發現,除了香港、新加坡之外,包括韓國、東京、紐約、倫敦…等市場的週轉率,也多都呈現150%上下的極高頻率。

當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純就週轉率來看,就認定這就是短線交易風氣日熾。但此一數據卻也提醒我們:不論各國,儘管多數人在觀念上認同長期投資,但在實際行為上,卻不一定真的如此:進出股市者,多將眼光著重在股價波動的層面,可能大多難能享受到作為一個長期股東、而能擁有的複利成長效果

■多數人在漲3%的範圍,即已出脫持股

不過,更令人遺憾的恐怕是,有更多人可能連股價的部份都沒有受惠。談到這裡,我們不能不想到的是一份加州大學行為經濟學家歐迪恩(Terrance Odean)所寫的《投資人為何買賣如此頻繁》研究報告。

歐迪恩取樣約1萬個的美國股民,週轉率約78%(是的,78%,這是他認定的「賣賣頻繁」)他發現:多數人的買進的股票,與市場一致;其次是,多數人賣出的股票,後來真的打敗市場 - 令人扼脕的是,多數人都在漲3%的範圍內,就已脫手。

透過台灣歷年、各國的週轉率比較,你幾乎可以看到,這是一段人類耗費極大心神、高頻率運作的歷程。儘管金融市場活絡了,但這個過程,不一定代表多數人真能享受到財富長期成長的樂趣。

愛因斯坦說,「我們所面對的重大問題,是無法以問題發生時、相同層次的思維模式來解決的」面對市場的巨幅動盪,習於以「資金停泊」(Parking)、「只問股價、不問企業本質」的操作模式、所肇生的難題,無法以更聰明的操作來解決。

除非是,改變觀念。不再關注股價的波動,而完全關住的是企業個體,是否能在兢兢業業的營運中,為長期股東創造複利的成長效果。這樣一來,你已經站在「球會到地方」,時間,將會是你的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