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不乏有穩健、規範的投資理念的閃光點。
1、“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十三章)。投資的法則:必須從前人的摸索、經驗和教訓中取得。正如有位名家所說,“我不能告訴你能做什麼,但我能告訴你不能做什麼”。包括巴菲特在內,他也是在格雷厄姆和費雪的經驗和投資方法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投資法則的。
2、“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三十二章)。正因為“為無為”,才能“無不治”。投資於一個企業,並不一定要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事實上,對於廣大大眾投資者來說,不可能對一個企業進行控股;而對於大規模的基金或投資銀行而言,雖然有可能對企業進行控股,但其管理人員一般專長於投資理財方面,在被投資企業經營的領域,並不一定能比企業原經營者更為出色。巴菲特在購買或投資一個企業以後,往往並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而仍由公司原班管理人員繼續經營,把良好的經營狀況保持下去,不因為股權的變動而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而且巴菲特還認為一個處於改變主營業務的企業很有可能出現重大的失誤。劇烈的變革和豐厚的投資回報往往是不相容的。正如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五十二章)。一個企業,越是處於轉型期,就越有可能出現經營上的問題,從而導致收益的劇烈變動,最終引起股價的變化,造成投資者的損失。
聖人之治,不以己意定法度,而應“順物自然而無容私”。進行投資必須順應市場的要求,追隨行情的起伏而運作,對於公司和證券的分析不能帶有個人的偏好,也不能盲目聽從他人的分析評價,而應依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巴菲特1956年開始投資生涯時,他父親認為指數偏高,讓他等待,巴菲特後來回憶說,如果當時聽了父親的話,當年起家的100美元也將是他今天的全部財富。
3、“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道德經二十章)。投資者不能過份在意短期的得失而忽略長期的收益;也不能以股價的短期波動來評價一個公司。保持良好的心態是一個重要因素,對自己的理性分析應有信心,不應盲目跟從大勢的漲跌。一方面,股價的起伏只要沒有脫離其規律性範圍,沒有確認其形態破壞,就是一種正常的現像。而且在分析確認公司的內在價值以後,只要其具有投資價值,必將在一定時間內被投資者所關心。何況,“將欲歙 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道德經三十一章),物極必反,大跌、大漲之後往往有強勁的反轉,九六年到九七年內地股市的行情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在九六年十二月大勢結束之前,大盤指數突然脫離了原有的上昇軌道而大幅上漲,但終究引發一輪下跌行情;九七年小平逝世時,股價在持續下跌後再度強勁開低,但當天恰恰又開低高走,引發一輪上昇行情。個股也是如此,主力出貨之前,必定拉高;在吸貨之前,必定打 壓股價。另一方面,盲目追逐題材,今天高科技,明天資產重組,“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道德經十四章),造成“輕則失根,深則失君”(道德經二十二章)。追漲殺跌,心態浮躁,又怎能理好資,管好財呢?正像巴菲特所堅持的那樣,投資者與其到處搜尋並急切購進許多支股票,不如耐心等待一家業績出眾的股票;同時,投資者不應頻繁地從這支股票到另一支股票,而應集中定位於其中特定的幾支股票。巴菲特本身的成功實際上也主要歸功於幾個主要的投資行為,如收購可口可樂公司,大都會等等。
4、堅持知已知彼、謹小慎微的方針。一方面,知已知彼,決不投資於自己不熟悉的股票。所謂“魚不可脫於深淵,邦之利器,不可以借人”(道德經三十一章)一支被你很少關心的股票,你自然對它的波動就難以明了。對於一個不了解的行業,自然也難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正因為如此,巴菲特選擇今後的投資取向時,總是明確表示,他所購買的企業一定是他所了解的,由可以依賴的管理者經營的,並具有盈利能力的。雖然資訊業、電腦業以及網絡類股票是市場的題材,但由於巴菲特並不熟悉這些業務,因而他本人並未投資與之相關的企業。事實上,市場上好的企業很多,但適合你投資的企業並不盡然。另一方面,謹小慎微。市場風險莫測,一次投資成功,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功。“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幾亡吾室,故抗兵相加,哀兵勝矣”(道德經五十八章),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稱“不敢為天下先”為其三寶之一(道德經五十八章)。正如庖丁解牛,雖然庖丁掌握了“因其固然”的道理,以“無厚入有間”,成功之後固然“躊躇滿志”,但同時也沒忘記“善刀而藏之”的謹慎。再則,“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五十五章),進行投資更是如此。由於巴菲特不熟悉森工、投資銀行和航空等業務,因而在由於某種原因需要投資美國航空公司、優勝國際公司和美國運通公司等企業時,他選擇了具有固定收益性質的可轉換優先股。
5、“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八章)在敢於持股的同時,也捨得獲利清盤。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因而股價的波動也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不可能永遠上漲,也不可能永遠下跌,在股價脫離公司內在價值時即使上漲趨勢沒有改變,也應果斷出清持股,實現既得利益,不應為未來的蠅頭小利而使當前利益矇受損失。即使是一個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企業,其成長性極佳,有可能使其內在價值不斷上昇,但是股價也不可能永遠低於其內在價值。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長久”(道德經三十七章)。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一章)。巴菲特是進行長期投資成功的典範,而索羅斯又是短線操作的能手,均為世人所稱道。個人的投資方法不光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還需要自己在不斷失敗和成功之間摸索,找尋適合自己的成功投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