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經營木材進口貿易,幸運搭上經濟起飛列車,因為生意,小時會和爸媽去馬來西亞、新加坡,很早就有自助旅行的經驗。

那時爸爸公司在蘆洲工業區,倉庫旁的貨櫃是我們的臨時住所。童年記憶充滿臭水溝、鐵皮廠房、污水處理廠,我沒有同齡的小孩當玩伴,爸媽也忙著工作賺錢。長大後回工業區看(現在是捷運蘆洲線機廠),才知道小時候的世界非常狹小。因為這樣,長大後才想往外走,看看不同的地方。

我讀建中、台大,是台灣教育體制下的標準好學生。高中常翹課,把多數時間都花在閱讀地圖、機場航班表上。我曾背著書包搭電車離開台北,享受把自己丟在陌生地方的緊張快感。大學念商學院,但完全沒興趣,2009年去西班牙當交換學生,剛好遇上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群眾運動,我想不如一路搭火車過去。我從基隆搭船去馬祖,再小三通進福州,一路經過蒙古、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小國、波蘭、捷克、前東德,最後終止在被拆除的柏林圍牆腳下,我把這趟旅行稱作「鐵幕之內的旅行」。

目前去過50個國家左右。退伍後我辭掉工作,用之前存的錢規劃主題式旅行,我對文化、政治很感興趣,曾以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印度和孟加拉邊境的政治飛地為主題,一去好幾個月。

在緬甸 隨和尚化緣

旅途上我是couchsurfer(沙發衝浪客),我在奧地利遇到全國學校串連罷課,抗議學雜費問題,學生佔領校園後,邀請背包客去借住順便佔領。我也在緬甸meitkina遇到一個和尚,他是個典型中年知識份子,因為想增進語言能力,加上緬甸社會風氣剛開放,他輾轉知道沙發衝浪,就開始接待外國沙發客。我住在他廟裡,天天跟他去鎮上化緣,施主們似乎先討論過菜色,每次回來缽裏的菜幾乎都沒有重複。我跟他學緬甸佛教用語、去湖邊洗澡,他假日不用化緣、打坐,和尚的生活起居其實跟我們沒太大差異,他們覺得修行是一種職業。

種種衝擊讓我覺得,世界和人類是多元的,但又有共性。旅行就是去看各種原本不存在我世界裡的東西。我盡量不靠二手資訊,自己去接觸。我想在台灣推動背包客棧和各種空間的結合,比方養老院可以提供很多設備給背包客,這樣老人也可以接觸到外面的人,背包客也可以幫忙打掃、煮食。旅行讓人冒出很多想法,所以我想一直這樣旅行下去。

李易安 背包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