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中,總是有「XX說他是亞斯柏格症,所以我們來確診」這樣的疑惑情況。這類個案會讓醫師很困擾,因為亞斯伯格症需要花許多時間了解個案的發展史,不是三言兩語就有結論。但是,家長們總是希望立即拍板定案。
舉兩個例子好了。

一位7歲男孩,非常著迷恐龍。只要有時間,就會翻閱恐龍的百科全書,對每一種恐龍如數家珍。還喜歡把家裡的大小恐龍排成各式陣仗對打,嘴裡不時發出「滋~秀~碰~」的類恐龍嘶吼聲。這樣的時刻,小傢伙充滿了熱情及興奮。

媽媽說他是一個亞斯柏格症的孩子。因為一有空,他就把恐龍搬出來大玩一番。「他過度執著於一樣東西。」媽媽說。

東京站名滾瓜爛熟
另一位4歲的男童,喜歡研究捷運系統。大約3歲時,他就可以把台北的捷運站背得滾瓜爛熟。4歲那一年的夏天,他在乘坐完東京的山手線後,整個小腦袋瓜就只有山手線的相關資料了。他遇見人的第一句話總是:「你知道山手線嗎?」然後也不管別人錯愕的反應,自顧自的把各個站名報上來。

他的老師也說他是亞斯柏格症。也是因為「他過度執著於一樣東西」。

這兩個例子中,任誰都可以看出他們的差異。同樣的固執、局限的興趣。第一位孩子的興趣,在普世價值中,其實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他的玩法,也呈現比較多的互動及擬人玩法。第二位孩子的嗜好,可能就少見且怪異多了。他的「玩法」是機械式、缺乏人性的。

但是這樣的「病情」,還不足以下亞斯柏格症的診斷。在定義上,亞斯柏格症的主要特質是「社交互動困難」、「語言溝通困難」與「特殊╱過度執著的行為」。還有,這些症狀必須導致功能上的缺損。

亞斯柏格症的診斷(或是,目前稱為「泛自閉症障礙」),並不是「他很固執」、「他很白目」或「他不跟人玩」而已。

亞斯柏格症概念,自Asperger醫師提出至今,已經不斷的演進及修正。Asperger醫師原來只是描述他觀察到的一群孩子。但是,為了讓全世界的醫師都可以「以同一種症狀來診斷同一種疾病」,將這些症狀標準化是十分重要的。

精神症狀畢竟是看不到摸不到的,要如何確定「正常」的「標準」呢?為克服這樣的問題,研究人員有時會以流行病學的方式去了解疾病。譬如說,兩群一樣是有固執行為的兒童,追蹤10年後,發現這些孩子中,如果語言能力較好的孩子,之後社會適應及能力是否比當初開始追蹤時,語言能力差的孩子要好。根據這些研究成果,醫師就可能將這些孩子給與更細的診斷分類。

常常,精神科醫師被質疑,「正常/不正常」的線,不是應該保留給上帝去決定?

我們相信,只要有人不快樂、不適應,我們就應該協助他們釐清困擾,找到解決辦法。讓兒童活得健康快樂,是所有兒童精神科醫師的目標。

張學岺《小孩事大學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