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的遺作出版了。是一部未完之作。書名叫《在美洲虎太陽下》,內有3個獨立篇章。本來應該是5個,分別寫5種感官:嗅、味、聽、觸、視。不過死亡早一步幫卡爾維諾的人生截了稿。觸覺與視覺未及完成。

 

換了別的拉美作家,比如伊莎貝拉阿言德寫同個主題,肯定會更汁液淋漓,體香四溢。她為女兒而寫的《寶拉》可為佐證。20世紀後美洲作家幾乎充當地球人共同的海馬迴,負責接收感官濃烈到爆漿的訊號,消化為記憶,流淌為文字。而被二戰搖晃、被冷戰靨壓的舊大陸,則將感官壓抑、收縮。國仇家恨,與國仇家恨的教育,長時間把個人感官排擠到陰暗面。
 

沒有性至少還有吃

卡爾維諾是個高度知性、分析型的作家,寫起感官仍然有種冷眼旁觀。書裡擁有感覺、說得出感覺的人,都不是第一人稱的「我」。「我」是個旁觀者,總在觀察感受、在尋找失去的氣味、或在辨認聲音。
他的觀察是那麼細膩、分辨是那樣精準。但總在尋找某片失落的拼圖。人啊,看得細不一定活得好。
畢竟,若要說活得輕鬆,銳利的人比不上隨俗的人。味覺篇裡一對中年夫妻,性生活已經冷掉,不能一起性高潮,希望一起吃到高潮。這很合理,因為美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品味。兩個人喜歡的音樂不同,嗅覺有靈敏不靈敏之分,但好吃的東西很容易都有感覺。
是不是因為這樣,美食的報導才越來越多?除了電視、雜誌、私人部落格,還有我們每次在動筷子前拿起手機,給剛上桌的菜拍照。臉書上我們曝曬自己,建立和他人的共感—就算不熟,至少可以喜歡同一道菜。
 


張惠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