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直直落,小兒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數也增加不少。小兒急診及門診總是人滿為患的。但是,日前一位氣喘的孩子卻被轉介來看兒童心智科。
轉診單上寫道:「這孩子的氣喘與父母的爭吵有關。」小兒科醫師覺得藥物不管如何調整,好像都無法有效抑制氣喘的發作。醫師因此要求家長紀錄孩子發作的情形。結果發現,只要家庭氣氛一打結,這孩子就開始喘不過氣來。面紅耳赤的家長只好閉上嘴巴,開始忙孩子的症狀。
自1930年左右,就有學者認為氣喘的成人或小孩,同時患有焦慮或是憂鬱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當時推測是因為,氣喘發作是不定時的,突然就來。對氣喘兒童或是家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長期暴露於這樣不定期的壓力下,罹患精神科疾病的機率當然比較高。
爸媽回家吃晚餐吧
後來的流行病學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氣喘病人罹患焦慮及憂鬱症的機率是比一般人高。學者一般認為是氣喘帶來的不方便及不確定性(沒有辦法好好上學、不能參加許多運動、生活作息受到影響等),讓患者長期處於不快樂的狀態裡。
也有的學者認為,或許是基因的問題。就是氣喘的基因與一些精神疾病的基因是重疊的。也有的專家認為是大腦中的調節系統受到長期壓力的衝擊後,對壓力的反應改變(從過強變成過弱),最後造成免疫系統的變化。
顯然,真正的原因是不清楚的。那家長除了規律服藥,強化體能之外,還可以做些甚麼呢?
我找到一篇有趣的研究,或許可以給家長一些想法。這篇研究找了許多氣喘兒童,排除了一些干擾因素以後,發現「家庭中的規律儀式」是可以降低兒童氣喘的發作。所謂的「家庭中的規律儀式」包含:與孩子一起吃飯、假日安排休閒活動、共同度過重要節日等。
研究中認為,這些規律的、互動式的家庭生活,堤共家庭成員溝通、相互了解及支持的機會。良好的家庭氣氛,讓氣喘兒童可以有機會像成人學習處裡生活壓力的技巧,也可以讓壓力一現身時,家長及早發掘及處理。
道理說起來真是簡單,千百年來的古訓也一直強調「家庭和樂」的重要性,我們卻總是要專家學者花費不少銀兩及時間去提醒我們這些簡單的道理啊。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