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的是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就像重要的公司決策,常常都是開會討論後決定的,然而,集思廣益的決策方式是否就能減少風險,做出最正確的決定?看了兩位搞笑心理學家克里斯‧查布利斯和丹尼爾‧西蒙斯的著作《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之後,才知道工作場合常用的決策流程,很容易造成「自信錯覺」,反而會產生錯誤且無可挽救的決策。

團體決策護航老闆意見

造成虛假的共識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書中舉的例子是作者曾經訪問過一名美國情報人員,詢問團隊決策流程。這名情報人員描述了一種方式,那是他的小組有時會採用的,目的是要分享大家對某個未知量的估計:成員進入會議室,每人提出他的估計值,順序是按照資歷深淺,資深者先發言。這樣的決策方法,與大部分的公司決定重要策略時,董事或高階主管開會討論的習慣不謀而合。

但是,這樣就能得到最好的決議,產生最好的效果嗎?讓我們想像一下,當某個團體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確定老闆最先提出的猜測,團體裡上上下下一定會有一股「虛假的共識」以及自信感。在達成決議前,把一組人聚集起來思考,這個流程幾乎保證小組決策不會是獨立意見與貢獻下的產物。相反地,它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包括團體動力學、個性衝突,以及其他社會因素,而這些社會因素與「誰知道什麼」以及「為什麼他們會知道」沒有多大關係。

人多勢眾的安全感

製造了錯誤的直覺

與其說團體互動過程能讓大家更了解彼此的能力,以及更實際地展現信心,不如說它更能激發一群猶豫的人產生類似「人多勢眾」的安全感,進而減低了現實性,增加了確定感。這反映出另一種人類心智的錯覺,一種錯誤的直覺:一個團體若想善用成員能力來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一起商議正確的答案並達成共識。

各自表述再決議

擺脫集體自信錯覺

書中另一個關於集體決策的實驗,提供了我們比較好的團體決策方式:假設你是某個團體的一員,有人要求該團體估算某個未知量,譬如說一個罐子裡的軟糖數目。你可能會覺得最好的辦法是:與其他成員一起討論各種可能答案,直到大家同意某個數值,但實驗結果證明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有一個方法始終勝過其他方法:不進行同儕討論,而要求每個成員寫下自己估算的數值,然後將每位成員的數值加總平均即可。

要得出最正確的決策,免於受到自信心錯覺的干擾,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邀請參與會議的每個人先清晰地陳述自己的想法,才進入最後的討論與辯論,以得出最精準且正確的決策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