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金庫銀行去年11月底率先開辦商業版「以房養老」商品,董事長廖燦昌指出,不到兩個月就有13件完成簽約,授信金額高達1.25億元。他指出,合庫「以房養老」的業務目標為10萬戶,歡迎銀行同業一起加入、把「餅」做大,為高齡化社會預做準備。
廖燦昌分析,完成簽約的案件中,有十件位於台北市、新北市,授信金額逾1億元;另外三件分別位於桃園、嘉義與高雄。
18日跟進合庫、推出商業版以房養老商品的土地銀行代理董事長吳當傑昨(19)日表示,土銀開辦第二天,全台各地已湧進逾100件的詢問電話;土銀主管補充說,以房養老商品需要花一些時間了解細節,目前還在努力中。
合庫在去年11月底率先推出「以房養老」商品,概念為「將房產抵押給銀行,轉換成養老金使用」,首次貸款額度最高七成,貸款利率最低2.13%,引發市場熱烈回響。
不只土銀跟進,國銀龍頭台灣銀行也正在進行規劃,多家民營銀行,包括台北富邦銀行、國泰世華銀、永豐銀行也在積極進行評估。
廖燦昌表示,在大台北的八家分行試辦不到兩周,已簽約三件,年齡分別為60、70與90多歲,在大台北試辦結果不錯,合庫在去年12月宣布,在合庫全台分行開辦。
據了解,合庫目前已承作13件以房養老商品,有六筆位於台北市、四筆為新北市,金額分別為1億元與1,800萬元,桃園與嘉義大約300多萬元,高雄授信金額僅60萬元。
廖燦昌說,合庫銀以房養老的業務目標為10萬戶,假設國銀能共同推動,讓以房養老商品達到100萬戶,每戶每月養老金為4萬元,一年下來就是480億元,10年為4,800億元,屆時,促進消費、刺激經濟的效果就會非常顯著。
廖燦昌表示,合庫的商品設計非常人性化,長輩過世之後,要不要處分房產,子女可以自行處分,再將貸款還給銀行,或委託銀行出售房產,若有多餘的錢會退回給客戶;除此之外,客戶也可保留房產,並透過「借新還舊」方式,將過去已經取得的年金轉變成房貸形式、每月還給銀行,子女依舊可保留房地產。
合作金庫董事長廖燦昌昨(19)日指出,銀行推動「以房養老」有三大好處,首先,將房產抵押後換成年金使用,讓老年人生活更有尊嚴,不必仰賴兒女也有穩定的養老金;其次,大幅減輕「三明治世代」的經濟負擔;第三,若能成功在台推動「以房養老」,退休族群不用縮衣節食,可促進消費,進而達到刺激經濟成長的效果。
廖燦昌舉例說,一位90來歲的客戶,是合庫以房養老「天字第一號」客戶,他以台北市大安區房產,向合庫申辦以房養老,期限為十年,每個月有9萬元的養老金入袋。老人家扣除必要生活支出後仍綽綽有餘。
此外,廖燦昌說,現在有許多「上有高堂、下有妻兒」的「三明治世代」,除了奉養雙親,還需拉拔兒女長大,過得十分辛苦。若能以父母名下資產申辦以房養老,就能大幅減輕經濟負擔。
推動以房養老,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義,廖燦昌說,很多退休族群,以前上班的時候,可以打打高爾夫、泡溫泉、一個月吃幾次大餐,但退休後因為沒有收入,開始縮衣節食、不敢花錢消費,假設他們能透過以房養老,取得足夠的養老金,可以維持與上班時一樣的生活品質,將可促進消費,「效果如同發消費券」,可提振經濟成長。
廖燦昌說,合庫銀以房養老的業務目標為10萬戶,假設國銀能共同推動,讓以房養老商品達到100萬戶,每戶每月養老金為4萬元,1年下來就是480億元,10年為4,800億元,屆時,促進消費、刺激經濟的效果就會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