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欽
談週期性健康檢查
多久要做一次健康檢查,並沒有一定的依據,因為不同疾病的進展速度並不相同。
早期的健康檢查大多是固定項目的年度健檢,但這樣的健康檢查有很多缺點,例如不同年齡需求不同(30歲與60歲的人容易生的病不同?)、很少證據顯示年度健檢的好處(每年健檢健康就比較好?)、部分檢查項目不需一年檢查一次(例如B型肝炎有抗體了就不需每年檢查),所以自1970年代以後,學者主張健康檢查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高危險族群等因素,設計不同的健康檢查項目,這種理論稱為「週期性健康檢查」。
週期性健康檢查的定義是:「在疾病的早期或尚無症狀之前,藉由一些檢查以發現早期的疾病徵兆或危險因子、及早介入處理,達到保持健康或限制疾病變化的預防工作」。
週期性健康檢查的範圍包括疾病篩檢、諮詢介入、免疫與化學預防三方面。所以完整的週期性健康檢查的範圍不僅有健康檢查,還包括健康諮詢(醫師、藥師、營養師或健康管理師等)以及介入預防(如預防注射)。
現在醫院的健康檢查也逐漸走向週期性健康檢查,強調客製化的項目設計,根據性別、年齡、疾病史與家族史、預算等不同考量,做個別設計,這樣的健康檢查比較符合個人的需要,避免花了錢總是做固定的套餐,有些錢卻是白花的。
健保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從四十歲開始,四十至未滿六十五歲的人每三年可免費做一次健康檢查;六十五歲以後,則可以每年免費做一次成人健康檢查,也是符合這種週期性的健康檢查的精神。
如何正確做健康檢查?
1.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多數疾病都是默默地持續惡化,一次的檢查不一定就查得出來。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可以提高疾病的發現,更能瞭解身體持續性的健康狀況。
2.與健康檢查的醫生充分溝通:應主動告知醫生身體的異常狀況、疾病史,不要存著考驗醫生的心態,把自己的健康當考題。
3.注意日常的身體信號:健康檢查固然重要,但日常生活中身體機能的改變更要注意。有一些疾病可以靠自我的日常檢查發覺,例如乳癌可藉每月或平日定期的乳房自我檢查,查看是否有腫塊、皮膚變化及有不尋常的分泌物等,早日發現病變。健康檢查時,可以提出自我發現的各種身體變化,這些資料都是醫生診斷健康狀況的最佳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