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期盼複製臉書的成功經驗,積極將學生和教員開發的技術轉為衍生公司。
■Universities are stepping up efforts to creat spinouts, or business startups born from some of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 of their students or faculty.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2004年還是哈佛大學生時在宿舍成立臉書網站,10年後臉書躍升為市值2,000億美元的科技巨擘,並改變全球用戶的網路使用習慣。臉書的成功案例激起美國大學鼓勵校園創業,將學生或教員的創新研究轉為衍生公司(spinout),盼能催生明日之星。
部分大學設立基金協助支應新興公司的創業經費,有些則媒合科學家與創業家、成立創業育成中心、推出促進商業開發的計畫,甚至將創業納入教師評鑑的項目之一。
證明學術也有經濟價值
大學如此積極推動衍生公司,主要因為來自信託人和政府官員的壓力與日俱增,學校欲證明學術研究也能創造經濟價值。據美國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數據,2013年度美國大學和研究所共成立818家新興公司,數量高於2012年的705家,和2011年的670家。大學通常可向新興公司收取權利金或授權金,很多時候也能取得新公司的股權,通常是5%至10%。
考量到學校的「本業」是教育和研究,將研發成果轉為可行的商業組織雖不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也須面對諸多挑戰。
基因科技(Genentech)、谷歌、昇陽和微軟,時常被大學列為衍生公司的成功案例,不過上述公司似乎不認為自己從校園起家。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科技創新中心主管威斯特(Darrell West)表示,「誕生於大學研究計畫的企業成功案例並不多見。」
大學衍生公司得面對多道難關。首先,實驗室研發的技術大多仍在萌芽階段,再來學術人員的專長在於研究和發表期刊,創業不是他們的強項,也鮮少具備商業經驗。許多大學地處偏遠,距離創業所需的資金和人才遙遠,此外,尋找合適的商業市場和企業人士來經營公司,又是另一項挑戰。
科羅拉多大學將電機工程助理教授米克森(Alan Mickelson)的光纖通訊技術研究,轉化為Red Cloud Communication新興公司,米克森成為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和技術長,不過他表示,日後我仍打算繼續投入研究工作,「我覺得實驗室才是我的歸宿。」
資金可以說是衍生公司最大的考驗。據專門投資衍生公司的創投基金Osage University Partners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底止,約18%的衍生公司得到創投投資,另外有18%獲得「天使投資人」-金主的支援。
研究衍生公司的奧勒岡大學管理學助理教授尼爾森(Andrew Nelson)指出,「許多衍生公司志在成為大型企業,因此創投公司帶來的金援和技術也至關重要。」
大學自掏腰包設基金
既然財源是創業難題之一,催生衍生公司的大學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多家大學自掏腰包協助學生和教員創業。明尼蘇達大學拿出2,000萬美元自有資金,設立初期階段創投基金,每家衍生公司最高可獲得35萬美元。威斯康辛大學設立20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協助學生和教職員將研究商業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