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逢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時刻,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總會被提及。雖然村上今年再度無緣諾貝爾獎,不過,每年此刻仍將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媒體也不例外。

如果從中國第一本村上春樹譯本1989年的《挪威的森林》問世以來,村上作品在中國已歷經四分之一世紀。

中文翻譯風波

從《挪威的森林》的開始,翻譯者林少華教授幾乎就是村上在中國的代言人,他翻譯了30多部村上的作品。
 
林少華的譯文將村上口語化的文筆化為典雅的筆調,許多中國讀者甚至因為林氏譯法而喜愛村上的作品,光從書名便可看出差異,例如《旋轉木馬的終端》譯為《旋轉木馬鏖戰記》。
2007年,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藤井省三對林氏譯法提出異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前面所說的過於典雅的譯筆問題。有趣的是,林少華先後和漓江與上海出版社合作翻譯,而後,中國村上迷的增加外加藤井省三的異議,海南出版社也加入村上版權的競逐,並且另找新的翻譯者翻譯。

2009年的《當我跑步時談些什麼》開始,便由海南出版社以徵選譯者的方式由旅日將近20年的施小煒翻譯。林少華與施小煒誰的譯筆較好,也成為中國村上迷論爭的焦點。

日本文化評論家川本三郎很早便注意到村上春樹的作品,1984年的《都市的感受性》一書,便討論了村上的作品,這時的村上還不過出版了3部作品。在川本三郎看來,村上的作品敏銳地帶出經濟高速發展下的城市空間,生存的真實性逐漸虛空,甚至不如商品符號真實。此外,村上筆下的城市空間,更是由看似支離破碎的片斷所構成。

值得注意的是,村上的城市文學奠基於對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反思,村上作品華語譯本在華語圈的流行時刻,也同樣是經濟變動快速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裡,本地的城市文學大量出現,中國也不例外。2000年前後,中國興起另類的城市小說,這類小說標示大城市青春時態的生活片斷,代表作諸如石康的《晃晃悠悠》。小說內文當中,也都提到村上作品的書名。

開往中國的村上春樹,一方面既有喜愛村上小說的粉絲,另一方面,村上作品也像是一個參照,透過參照建立本身的城市文化。

李政亮《拆哪,這樣的中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