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大考陸續放榜了!可是,對於某些同學,答案揭曉時,失落的心情才正開始。
A同學因為些微的落差,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她開始哭泣,躲在房間裡不吃東西。最近,她表示要重考,不要去新學校報到了。可是,她只是從第一志願「落」到第二志願。
我問A同學,她最難過的是甚麼?我希望她可以經由理性思考,整理思緒,建立新的價值觀及決定。沒想到,A同學說:「我一直覺得,人要自責才會進步。」
她自小都這麼的要求自己。老師的功課,仔細的完成;所有的考試,十二萬分的準備。但是,畢竟「把所有需要準備的功課都週全的準備好」這樣的要求,絕不是她體力可以長期應付的。因此,她常自覺疲於應付大小考試,以至於身心疲憊。這樣的疲倦,倒過來讓她沒有辦法好好休息、或是專心讀書。書讀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心裡更自責,壓力更大。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是「好學生症候群」啊!
「拿100分考卷來換XX」
這樣的「成績要贏人家」的價值觀,有時來自於家庭及社會的潛移默化。譬如說:有小朋友考一百分,大人常不自覺脫口說:「好厲害喔!」一些遊樂園,甚至會舉辦「拿100分考卷來換XX」的活動。
或是孩子的考卷呈現不理想的分數時,大部分的家長會立即忙著質疑「怎麼考這樣?整天都在玩,叫你讀書不讀吧!」其實,每次考試的目的都是在了解孩子在學習上哪部分比較弱,需要加強。真正要看重分數表現的,嚴格說起來,只有幾次重要的升學考試吧。
強調學習成果(分數),而不是學習精神或是態度,或是學習的能力及動機,一直是我們給予學生的價值觀。問題是分數有時是不客觀的評估,影響的因素也很多;如果以它為衡量自己是否值得的天秤,失落感就很大了。
面對A同學的難過,許多人都苦口婆心的開導她。她也終於決定去第二志願的學校報到了。最後一次回診時,她告訴我說:「我媽媽說沒有關係的。去第二志願的學校,我好好拼兩年半,成績在全校前3%,還有機會利用不同升學管道上前幾志願的大學的。」
這位好學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呢!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