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施舌有「海珍之首」美譽,鄭板橋〈濰縣竹枝詞〉贊:「大魚買去送財東,巨口銀鱗曉市空。更有諸城美味來,西施舌進玉盤中」。這種貝類是福建名餚,郁達夫〈飲食男女在福州〉驚豔在長樂吃到的西施舌:「色白而腴,味脆而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台灣人吃西施舌久矣,多採爆炒、清蒸、涼拌手法,連橫《雅堂文集》說它:「似蚌而薄,色深綠,肉長似舌,柔而味腴」。郁達夫所食,則是整個西施舌的全部軟體,和台灣海產店所烹一樣。
梁實秋追憶初嘗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一大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此高湯汆西施舌,僅取其舌狀之水管部分。他覺得此名未免唐突西施。梁氏所謂「舌狀之水管部分」,其實是斧足及口器,佔其體積一半以上,也是最可口的部位。
閩菜烹西施舌多搭配冬筍、香菇、芥菜。我幾次在鹿港「光華亭海鮮」吃西施舌,汆燙後涼拌,加入特調醬汁、蔥、薑絲、香菜,和大量的芥末,調味甚佳,我每次去,必定點食而後快,而若有所思,生活中若有人影浮晃。

西施舌名字充滿挑逗,「似蚌而薄,柔而味腴」,美味多有記載。資料照片

吳王迷戀西施舌

圍繞著西施舌總是許多傳說,長樂漳巷有一家餐館,店內展示兩首古詩:「吳王無處可招魂,惟有西施舌尚存;曾共君王醉長夜,至今猶得奉芳尊」。另一首:「海上凡魚不識名,百千生命一杯羹;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童起妄情」。
她的名字大概是天下最美的,流動著纏綿的幻想,透露出香豔潛意識。當初不知是誰取了這名字,應該被弗洛伊德一下。
也許是它的名字太動人了,一入嘴,竟覺得有幾分相似林風眠的畫境:撫琴的女人,熱烈的秋色,窗前的鮮花,起舞的白鷺;情緒好像寧靜,內心總是洶湧著渴望,激越的呼喚,緊張,不安,期盼,那種豔麗感是戲劇性的精神內涵,一種「瀟湘浪上有煙景,安得好風吹汝來」的況味。
她外表美麗白皙,肉質嫩滑細潤,彈勁飽滿,肥而不濡,乍觸那玉舌,神魂發飄。我想像在海邊品嘗最怡人,海風呼呼,呼喚著生命中的人影。我想像將來退休,擇居海邊讀書,懶洋洋地過日子,最好隨時有西施舌,隨時和她纏綿。

焦桐《味覺的土風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