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有個十多歲的小男生,用滿懷期待的聲音跟阿公說:「阿公,你有沒有玩過大富翁?」阿公在忙別的事,沒好氣地回道:「玩你的頭啦。」
身為這場對話的旁觀者,我立即浮現的感慨是,這真是個不完美的溝通,也許小男孩問話背後真正的意思是,想跟阿公一起玩,卻讓阿公的反應打消了意願。難怪很多人回憶起來都說,家裡的大人都不跟他們玩。
又有一次,我聽到的是一對母女的對話,這個女孩應該不超過6歲,媽媽一路上跟女兒提起英文班的艾美老師啦、鋼琴課的小鍾老師啦,媽媽有點柔軟的聲調問道:「妳喜不喜歡小鍾老師?」女孩果然說喜歡,其實,喜歡是她回答的唯一選項吧,難道這位媽媽問問題時,會期待孩子說不喜歡老師嗎?那媽媽可就要緊張了。孩子從小就要回答不是真心想得到她答案的問題,這也是不夠完美的對話。
當然,「不完美的溝通、談話」才是人生常態,教科書裡提到的「完美溝通」從不可能出現。但這場孫子對阿公、女兒對媽媽的對話,其實就是語言學家所說的「霸權關係」。義大利的哲學家葛蘭西說,言語的表達和重組,就是一場霸權的鬥爭。說白話一點,父母或長輩常不經意地以一種威權的角度跟子女對話,讓子女感受的是「權威」,而不是「真正的溝通」。從小,我們就沒有學會好好溝通,因為大人不會這樣對待我們。
語言學家約翰.奧斯丁提到過,語言分成「陳述句」、「疑問句」和「命令句」,我們再仔細回想日常對話和語言的功能,不出命令、請求和說服。然而,我們是否學會恰如其分地對一個句子做回應呢?那個孫子的「疑問句」,只是為了「請求」跟阿公一起玩大富翁,但阿公回以威權的「命令句」(「玩你的頭啦」的潛意思就是命令你:「別囉嗦。」)因而破壞了一次「完美的溝通」。
提出語言遊戲論的維根斯坦有句名言:「語言莫問意義,只問使用。」然而,我們總是過快以直覺回應對方的詞語,只問意義而沒有學會使用。如果能夠學習「停頓」一下,揣想一下對方的用意,釐清一個「疑問句」背後的目的其實是「請求分享」,我們才不會一再漏接語言的意思。經過練習,讓溝通更接近完美一點。同時請記得,如果不是想知道對方的答案,那樣的疑問句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