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樂透摃龜九次之後,彩金上看十八億,創歷史新高,造成全民瘋樂透運動,可說台灣一大奇觀。然而,全民瘋樂透背後所襯托的貧富差距社會現象,及大眾夢想一夕致富的價值取向,值得大家關切。
樂透彩券(lottery) 其字源lot源自條頓語的hleut,意謂投石詢問財產如何分配。意大利文lotteria及法文loterie說得更好,就是「賭賭運氣」(a game of chance)。英語中的lot不只賭賭運氣,也意謂人的運命。說來也有道理,賭賭運氣中大獎的話,人的運命就全然改變,只是不知會變好或變壞?
法國的彩券曾於法國大革命後被廢除,廢除彩券的一段宣言說:「彩券衍生於專制政府,發行以來已淹沒了不幸者的哭號,並以假的希望迷惑貧窮者。彩券是財源的可憎把戲,侵害了窮人辛苦得來的產品,而且帶來不可數計家庭的絕望。」這樣的警語不知瘋樂透的台灣人能否聽得進去?
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國會議員William Wilberforce,認為奴隸販賣與簽注彩券是兩件腐蝕英國人心的重大社會事件。在其晚年說服國會終止奴隸販賣後,就致力於廢止彩券發行。他說奴隸販賣敗壞了英國人崇尚自由的偉大心靈,而簽注彩券、不勞而獲,腐蝕了英國人勤奮與儉樸的精神。保守黨一九九四年將各種彩券整合為單一的全國彩券,發行後,因獎金提高而風靡全國。
當時統計數字是每周有六五%的成人簽賭。而購買彩券最多者卻是拿政府補助金及低收入者,平均有四七%的人每周玩彩券,每次至少購買五張。英國中央統計局也提出警語,評估有一些家庭,將花費在彩券的金錢多於購買麵包及生活用品。金融時報專欄作者Joe Rogaly也在一九九五年六月的一篇報導,直接批評國家彩券是一種敲詐,一種暴行,一種金錢損耗遊戲;然而,更嚴重的是,它又是那麼地廣受歡迎。
當彩券風靡英國時,英國教會曾聯合發表宣言反對。利物浦主教David Sheppond甚至責難政府鼓勵人民賭博。英國貴格教會說的更好:「政府許可全國彩券的存在,基本上是在鼓舞人民給予慈善時寄望回報。長時間下來,將影響整個社會成為自私自利的社會,且塑造了一種以有換無的愚蠢信念。」
不過話說回來,彩券雖有剝削中下階級大多買主之嫌,然活在一種每周期待中獎的盼望裡,對一輩子困在固定工作場景,難以升職翻身的人來說,何嘗不是公益一件?儘管中獎希望渺小,活在期待中就真如法國一位詩人所說:「希望雖是謊言,然而經由這條快樂小徑,有助人們走向生命終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