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永愛

如果詢問孩子「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到很疲倦而且又很傷心?」那麼有些孩子就會立刻掉下眼淚來表現自己的感受,而有些孩子則會回答說「不知道」、「不清楚」、「沒有」。

像後者的這些小孩,通常在媽媽面前對自己所發生的事情,甚至於在學校受到排擠的事情也都不會說。相反地,也有些小孩只顧著說自己的事情,而根本不想去聽別人的事情。我們統稱這種孩子為不太會自我表現的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是把自我表現解釋為「把自己的想法或是情緒,廣泛地表達出來的能力。」也就是說,自我表現就像是對別人說出「你的腳踏車借我騎一下。」「別推我,你這樣會弄痛我,所以我不喜歡。」一般,也容易地把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表達出來的能力。

此外,善於傾聽別人說的話,而與對方的心理產生同理心之後,提出對雙方都有利的妥協案,也是屬於健康的自我表現能力。就像是「你很喜歡玩溜滑梯耶,我跟你一樣很喜歡玩。我們兩個輪流來玩好嗎?」一樣。因此善於自我表現的孩子,對自己會做出正面評價、維持朋友關係的適應力也很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很強。

<建立觀念>洞悉孩子情緒 幫他說出來

如果想要讓孩子善於自我表現,那應該要怎麼辦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孩子在嬰兒時期開始,鼓勵他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並不會詳細表達自己情緒的話,所以如果媽媽可以洞悉孩子情緒,並且感同身受地幫他用語言表達出來,那麼孩子知道,就算把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表露出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而自我表現能力自然就會發達起來。

但是如果媽媽錯認或是盲目地教訓孩子,那麼孩子就有可能突然尖叫、打人,或是耍性子等,會做出奇怪的行為舉止,而且也會做出攻擊行為或是嚴重的歇斯底里等比較激烈的情緒表現。

在面臨這種情形下,媽媽難免會責罵小孩,而如果這種情形一再重複, 那麼孩子就會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與感情堂堂地表現出來。

所以媽媽要好好洞悉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心裡感受,並且去理解它。緊接著要把它轉換成為可以互相溝通的語言,然後說給孩子聽。由於孩子會常常透過遊戲來自我表現,所以媽媽應該具備正確的遊戲態度來做反應。

<一起參與>陪孩子玩 別成獨角戲

想要好好陪孩子玩,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玩的媽媽非常多。

角色扮演遊戲對已經是成人的媽媽來說,並不會像小孩一般那麼感到有趣,但是如果因為如此而擅自把遊戲內容改變成為媽媽的想法,那麼孩子立刻就會從遊戲中的主角轉變成為觀眾,變成媽媽一個人在唱獨腳戲。

孩子會透過醫院遊戲,把自己在醫院經歷過的情緒表達出來;而透過變形金剛遊戲,則是可以經驗到對力量的樂趣;另外也可以透過灰姑娘遊戲,來表現出讓自己感到疲憊的媽媽,以及競爭對手的兄弟姊妹,對自己造成的心裡感受。然後孩子就會想像自己如何克服這些苦難來不斷地成長,而會得到心靈的力量。

因此如果把含有這麼重要意義的遊戲,隨媽媽的喜好而任意更動,那麼孩子就會喪失可以表現自己的心裡感受,以及釋放情緒的通路。

那麼到底該如何一起參與角色扮演遊戲呢?如果在陪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那麼可以小聲地問孩子:「接下來媽媽應該怎麼辦?」這時候如果用咬耳朵的方式來問,效果會更好。通常孩子就會考慮一下之後,用「就說仙蒂麗拉!該打掃啦,就行了。」的方式來回答。如果碰到孩子朝向媽媽做出激烈的攻擊,那麼也可以反問孩子「現在媽媽是該逃走?還是要對打?」但是偶爾也會遇到只是丟下一句「媽媽自己看著辦。」而不給媽媽正確答案的孩子,這時候也不要感到慌張,而只要對孩子說:「這是你的遊戲耶,應該由你自己來下決定。」也就行了。這麼一來,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內心,逐漸率直地表現出來了。

<作者簡介>李永愛

擁有兒童輔導博士學位,在韓國大學擔任社會教育研究所的兼任教授,同時也是遊戲治療機構兒童研究所所長。長期透過遊戲的方式來輔導許多兒童,接觸無數案例而提出驚人的發現與觀念:靠著「玩遊戲」,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進而能夠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情緒與專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