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天的GDP統計告訴我們,2000至2004年製造業名目產值,呈現下滑,到了夏天,經工廠校正及產業關聯表等資料修正後,這段期間的製造業產值反而由2.38兆元升至2.62兆元,不僅數值本身變了,連趨勢也改變了。

     過去GDP的修正,大抵只會改變GDP的數值,而不致於動到GDP的趨勢,也就是原來呈現上升的走勢,不會因為這一修正就變成下跌,原來走跌的趨勢也不致因這一修正而出現上揚。不過,近年來由於國際上有關國民所得統計的編算方式經常推陳出新,使得GDP的數值經常是數年一變,讓人如墜五里霧中。

     其實,2007年的GDP修正規模並不算太大,修正規模最大的應屬日前這一波「5年修正」,行政院主計處一口氣修正了編算原則及統計方法,使得近50多年的GDP數據、經濟成長率出現令人意外的變化。以大家熟悉的2001年經濟衰退幅度,直到今日印象仍是-2.17%,惟經此一修,變成了-1.65%,若不仔細校正一下腦海中的印象,日後看到相關的報告可能會誤以為人家打錯數據。

     還不只如此,經此次這一大幅修正,1988年國內景氣大熱的年代,經建會編製的景氣燈號還亮出3顆有過熱之虞的黃紅燈,本次修正後的經濟成長率竟由8.04%,下修至5.57%;相反的而1990年國內股市自萬點跌落2900點,景氣燈號出現2顆代表衰退的藍燈、8顆黃藍燈,這一年台灣經濟低迷自不待言,但是本次修正卻把原來經濟成長率5.70%上修至6.87%,如此戲劇性的變化,真不知數據該如何解釋,是當年經濟其實很好,數據沒有反映出來,20年後真相大白於天下?還是此次修正未能反映實際經濟情勢?值得相關單位再深入探討。

     再看看經濟成長的趨勢,經本次修正後也出現了一些變化,1987年的經濟成長率原本比1986年來得高,修正後的趨勢逆轉,另外1996年至2000年經濟成長的走勢也同樣出現趨勢上的變化。

     GDP是總體經濟的靈魂指標,經濟成長的高低是以GDP做為判斷,景氣循環也是依GDP走勢加以認定,而政府舉債空間也是隨GDP浮動,其他如企業加薪、企業信心同樣也深受GDP走勢的影響,若修正的結果與昔日的感受落差太大,那麼過去依附於GDP起落而有的擴張、緊縮政策,豈不顯得有些唐突而錯亂,舉例來說,如果1990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6.87%,那麼政府當年何必急切提出振興景氣方案?又何必於1990年10月25日通過一個規模逾兆的六年國建計畫?

     應參考生產面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本次「5年修正」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所修正的資料該如何重回歷史現場詮釋當年實況也至為重要,至於2001年以前GDP的歷史資料係依支出面修正(生產面資料明年才發布)也似有不足之處,以我國GDP的生產面統計的完整性而言,若能參考生產面統計(農業、工業及服務業),相信兩相權衡推計出來的GDP,會更貼近歷史的感覺,而不致於像本次修正的結果,難以詮釋歷史重要年代的經濟情勢。

     當然,許多使用GDP的學者、研究生也必須注意本次GDP「5年修正」的結果,由於本次改變幅度頗大,未來進行研究時千萬不能把舊資料與新資料摻合著使用,否則研究結果勢將難以自圓其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