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中國政府動作頻頻,積極透過協議鼓勵合拍片製作,例如去年的「中韓關於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近日,又與英國達成合拍片的協議。

合拍片到底是什麼碗糕?中國政府如此積極推動?

合拍片是1980年代的產物,原是鼓勵國外製片方與中國合作,1987年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正是代表。不過,80年代合拍片數量不多。90年代合拍片風潮才起,香港電影尋求廉價的勞動力與拍片場景積極北上。彼時中國僅有國有片廠能夠拍片,然而,國有片廠普遍處於虧損狀態,他們樂於與香港電影合作,因為國有片廠可以先收管理費,再協議電影票房的分成,這都是不小的收入。

鑒於國有片廠鑽營合拍片的收入,不思專注電影生產,中國政府開始限制合拍片的條件,諸如主演需有中方人員、劇情需與中國有關等。

4大題材 漸退燒
可以說,香港電影北上資助了國有片廠。不過,2002年之後,中國電影開始蓬勃發展。2003年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貿易關係的安排」當中,賦予合拍片不受進口配額的地位,這是最致命的吸引力,比起進口電影,合拍片在發行放映環節的提成更多。

面對中國市場,大量香港電影人北上,只是,此時角色易位,合拍片的出資方多是中方。中國與香港的合拍片尤其是票房之重,不過,香港電影人北上,也對香港本土電影產生一定衝擊。

從2002年迄今,中國電影的總體票房多年力壓進口的好萊塢電影,既然如此勇猛,又為何積極推動與其他國家的合拍協議?

一是來自好萊塢的壓力。中國加入WTO前與美國的談判中,承諾入世後,好萊塢電影進口配額為20部,而後逐步增加。不過,中國並未確實遵守,美方上訴WTO,中國敗訴後才於2012年的中美電影協議中,改為20部之外再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這項協議時效5年,2017年將再次談判。

二是中國電影歷經10多年的蓬勃,但電影類型已走到了無新意的階段。城市愛情、青春題材、古裝歷史題材外加商業化的主旋律電影,是構成票房的4個支柱。為了新的支柱,以市場為誘餌的合拍片再次成為平台。只是,韓國、英國如何適應中國嚴格的電影審查,這是另外一個觀察重點。

《拆哪,這樣的中國! 李政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