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得考究的詩人焦桐,寫台灣農產水果鳳梨、芒果,如數家珍淋漓盡致。遠在另個城市的讀者,望文仍不能止渴,恨不得與他同在現場,大力一啖被描述得香豔欲滴的季節鮮果。他寫的盡是南台灣的特產,像高雄的金鑽鳳梨、台南的愛文、「土檨仔」芒果,遠在南洋,很難找得到。

事有湊巧,一個周六早晨,從市民大道步行,原本打算到光華商場一帶去,專心一致找影碟。快抵達目的地時,路過一個規模可觀的瓜菜市場,鮮采產品攤位上擺得琳琅滿目,悅目的鮮蔬瓜果叫人看了心花怒放。我隨即慢下腳步,轉移了目標。望著攤位木檯上的有機「五目仔」鳳梨、熱紅帶黃的「蘋果檨」,想及的是這位愛芒如痴如戀,擅長編寫「壯陽食譜」的現代詩人。
臨時搭建起來的周末菜市場,原來平時為停車場地。有個特別的名字:「希望廣場」,乍聽像是個革命示威的地方,卻是遠來的鄉鎮農民,每周在台北市中心,以不起眼的一席之位,推介自己的農產品。對於習慣了在街角攤揀水果,便利店解決餐飲,商場內超市買菜的城市人而言,真是個珍貴的第一手經驗。
對城市人而言,希望廣場的農產,是食安時代的好選擇。陳家毅提供
鄉鎮農民真心寶貝

鄉下菜園、農田,和牧場主人提貨親自來都市趕集,無論賣的是南瓜、蕃茄,或玉荷苞、蜜糖、醬瓜醃菜,還是果子醬,問起來都將出處、作法答得頭頭是道。手捧著果實和顧客解說,買不買沒關係,表情像是在講自己的「掌上明珠」,著實叫人動容。這的確與超市如山堆積的無主瓜果,塑膠袋一裝,量重器一秤的購買過程,有天淵之別。
歐陸城市善於保留古老風俗,城中菜市場百年來早已有之。而且難得大多至今不變—歐人享受挑選食品的過程,喜歡和鄉下人搭訕,香腸、乳酪、漬橄欖,手工家製背後皆有故事。伊斯坦堡城市老區裡有兩段街道,逢周六、日屋與屋之間小街上,床單、帆布一拉成遮蓬,將街道改妝,原本車輛往來的石子路搖身變成菜市場(其中之一為有機菜市),叫賣喧嘩熱鬧無比,宛似回返至中古時代。
亞洲如今迎頭趕上,不止講究吃,更開始講究食物的來源。逛「希望廣場」時還有個發現,大多數的瓜果蔬菜都為有機種植。「有機農產」起先彷彿不過是個昂貴的時髦,寄之以時民間已經開始了解它的大不同—轉而向農藥說「不!」
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在假食品,黑心食物充斥台灣,甚至全亞洲的當下,「希望廣場」還真的給人帶來一絲曙光,一線希望。

陳家毅《思慕的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