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育宏

網路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寫了產業競爭的遊戲規則,市場的「界線」不再那麼容易劃分。從我們熟悉的兩大社群媒體Facebook和Youtube談起。

Facebook以連結人際網路為核心服務崛起,而Youtube則定位自己為最友善、最容易使用的影音分享平台,以傳統觀念來看,兩者並不衝突也非直接競爭對手。

然而,不管提供的是人際網路的連結或影音分享的管道,最終獲利是來自使用者黏著度提高後,廣告商所願意投入的廣告預算,因此「把人留住」才是Facebook、Youtube真正關心的事。至於服務內容是留言板、聊天室還是影片上傳平台,這些只能算「次要」的技術性問題,相對容易克服。

因此,我們看到Facebook近年逐步增加影音分享的便利性,為的就是讓使用者對文字、圖片產生倦怠感後,多一個留在Facebook平台的理由。可以預見,Facebook向Youtube「搶人」的競爭會愈來愈白熱化。

沒有一間服務商能夠守著既有的產品和服務一成不變,多角化的結果就是市場界線會一再被改變。聰明的經營者不該把重心放在研究「產品」,真正該深入研究的是「顧客」才對,而其中的內涵包括了使用行為、風險態度、喜好、理性與感性需求等。

諷刺的是,一向以掌握「Know-how」自豪的台灣廠商,多數仍以「產品」為經營重心,所以我們看到許多話題仍圍繞在「產能利用率」、「品質良率」,但是對市場趨勢、客戶管理的著墨不夠、瞭解不深,以至於許多公司變成「產品專家」而非「市場專家」。

不管是軟硬體整合或是虛實整合(線上和實體商業活動),產品的型態變化只會愈來愈快、愈來愈多元,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產品身上的經營者,很容易陷入「工廠導向」的迷思。

事實上產品和服務的內容,不該由經營者、工程師或業務人員來界定,它應該是由顧客來定義。若是做出不符市場趨勢的產品,產能利用率和品質良率再高,也對經營績效沒有幫助;相對的,能夠掌握市場趨勢的企業,如同掌握經營管理的「首要」議題,次要議題經常可以水到渠成。

當亞洲經濟體持續成長,全球產業的重心不斷「東進」,我們有先天的優勢更瞭解這一塊成長空間最大的市場。至於未來全球市場重新洗牌之後,有多少亞洲企業和品牌爭取到新的位置,就看有多少經營者願意放棄「產品專家」這個角色,改當「市場專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