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很喜歡煮大芥菜,尤其冬天盛產的季節,她的廚房裡就會經常出現這道菜,有時候用豬骨湯,年節就用煮雞的雞湯,並且加入一些雞脖子、雞背、雞爪這些沒什麼肉的什件,煮的方式永遠相同,所以味道也永遠都一樣,我母親不太會做菜,最拿手的只有這道,大概也是她自己喜歡吃吧,如果不提醒她,一鍋菜可以初一吃到十五,舊鍋底不換、不倒,還一直加新的進去,真是名符其實的長年菜。

從小吃到大的我們,大概沒幾個還會對這道菜有興趣的,可是很奇怪的是,各自成家後,每到過年卻幾乎都會用她的方式煮一鍋芥菜,大家聊起來都有點不可思議,也許這就是家的味道,也是對這道屬於媽媽的味道的一種共識吧。

不過我們都改良了,沒煮那麼大鍋,也不像她老是煮得黃黃爛爛的,算是對成長歲月的巡禮,然後對下一代的味道傳承,我想每個家庭都有一道甚至好幾道這樣的菜吧?子女們開枝散葉的出去之後,對原生家庭的飲食習慣不會完全抹滅,雖然我們的烹調方式都變得精緻了,卻總做不出印象中的味道,雖然她做的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我們熟悉的、習慣的。

冬天的大芥菜葉片肥厚翠綠,本地習俗在過年一定要吃這道菜,而且稱為長年菜,它也是製作酸菜、福菜、梅乾菜的原料,而芥菜本身的風味因為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口感,初生時的嫩蕊充滿芥辣的氣味,切碎了炒,趁熱裝罐密封,放涼了打開來吃就是會直衝鼻心的衝菜;等菜蕊長粗了,便可以做江浙的火靠菜;整顆的大芥菜有的長到三斤多,當然是長年菜的首選;一旦菜葉中間包卷成菜心,口感就變脆了,等到菜梗粗壯,削除葉片後的芥菜心便是燉湯非常甘甜的配料,可說沒有一種蔬菜在不同的生長期都能變化出這麼多的風味。

在烹調技術上,為了保持翠綠和去除芥菜特有的苦味,通常應該先川燙過,甚至水裡還要添加小蘇打才行,除非不在乎久煮後顏色變黃,就像我媽煮的那樣,也是另一種風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