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電影《為愛朗讀》的最後一句台詞:「我說個故事給妳聽。那時候我很年輕,遇見了一個女人……」這句台詞把我們重新帶回了電影的開頭,彷彿歷經過的事情,終於被賦予了一個完整的意義,即使仍然沒有把它說清楚,而只是重新又述說了它一次。

記得小時候很愛聽故事。那時身體不好,上學常常請假,母親帶我看完醫生,總是要她帶我去租幾本《小叮噹》,然後才肯回家。不只《小叮噹》,我也有一本破舊的《格林童話》,有時漫畫店公休,租不到《小叮噹》,我就重新再把這本早已倒背如流的《格林童話》再看一次。說也奇怪,那些不再新鮮的故事,我卻一點也不覺得無聊,每次都還是讀得津津有味。直到現在我都還很懷疑,究竟是吃藥讓我忘記了病痛?還是「任意門」、「竹蜻蜓」、〈金屋公主的畫像〉、〈漢斯的故事〉這些想像治好了我的病痛?

不只童話,那時聽最多的是歷史故事。司馬光打破水缸,勇敢地救出友伴、伍子胥如何在一夜白了頭髮、趙氏孤兒的復仇、桃園三結義等等,母親為我讀著一個又一個故事,也從來不解釋其中的道理給我聽,只是有些地方覺得有趣,就這樣迷迷糊糊地記了下來。

現在的小孩似乎不太讀這些故事了,甚至童話也少得可憐。他們現在親近最多的大概是電玩遊戲。我有個姪子,才三歲,已經會自己打開電腦,靈活運轉滑鼠,殺著遊戲裡可愛的怪獸,從虛擬世界認識這個世界了。雖然無關色情或者暴力,但即使是這麼可愛的怪獸,電玩遊戲似乎都是建立在「你輸我贏」的邏輯上。這個虛擬的世界總要我們贏,即使是「瑪莉兄弟」,我們還是期待可以「全破」,然後重新再來一次。

在虛擬世界要贏,在現實人生中呢?我不禁回想那些我讀過的童話故事,似乎從來沒有談論到誰輸誰贏這件事。樵夫最後能夠得到金斧頭,是因為他很誠實;灰姑娘最後能穿上玻璃鞋,是因為她很善良;即使是科學小飛俠,最後總能打「贏」惡魔黨,那也是因為他們站在正義的一方。這是以現實來看待童話如此奇怪的原因:樵夫是不是太笨了,放棄一個發財的機會?但童話的邏輯不是輸贏的邏輯,它一說再說的是人性中最不可放棄的價值。

即使我現在已經不相信聖誕老公公了,但這並不改變我對於禮物的期待。這無關真假,這是內化的信仰、一生幾乎難以改變的童年教育。童話故事有何可信呢?不過是幼稚的想像罷了。在這個科學的時代,恐怕很難不這麼認為。然而科學的「真」有一天都將成為「假」,牛頓經典力學現在已被相對論取代;然而童話的「假」卻是永遠地「真」。人生的成就是什麼?你輸我贏?還是應該誠實,而獲得一把金斧頭?

有個遊戲現在已經不玩了——「大富翁」。它曾經風行過好一陣子,我們靠著「機會」、「命運」買下最昂貴的地段、建起一幢又一幢的房子……遊戲的終點是要成為「大富翁」,從中讓我們獲得成就與快樂。然而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因為現實中只有很少的人可以成為大富翁;也許我們還完全誤解了「富翁」的意思,它不該是擁有地段與房子,而只該是能夠認出那雙玻璃鞋,即使脆弱、卻無比珍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