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嬤有個兒子很成才,是學而優則仕的檯面人物。照顧阿嬤的醫護人員見我去會診,各個發語詞都是「19房王委員媽媽如何如何」。
委員不常來探病,醫療團隊都直接向夫人報告。這回會診精神科,便是在大學教書的夫人認為,婆婆老苦著臉,是不是患了憂鬱症?
探視阿嬤前,我先進護理站看病歷問護師。「patient不太說話。肺炎住院10天以來,除了打抗生素,主治醫師幾乎照著夫人要求,會診各科,」才翻閱會診記錄的我忍不住搶話,「卻都沒啥發現。」

「你也知道,VIP……」護理師話鋒一轉,「其實,夫人很客氣,是真心關心阿嬤,才會問東問西。倒是有個從沒來過、自稱是委員弟弟的人,前天晚上在病房嗆阿嬤和夫人,鬧超兇的,直到委員現身,才悻悻然離開。」護理師表示,家務事不好多問,只記得委員交代,「那個人」再來鬧,就叫警衛。
我帶著這些會診單和病歷沒寫的訊息,走向阿嬤房間,只見夫人陪著。她客氣讓坐,再喚醒婆婆。

擔心不只是憂鬱

「阿嬤,你在叨位?在這多久?」藉由寒暄,我想確認患者對人時地的定向感。

阿嬤認得陪在身邊的媳婦,也知道自己生病住院,卻弄錯時間,以為才來3天。
 
「媽媽很少看日曆,」夫人連忙解釋。
我使了個眼色要她別在意,繼續和阿嬤對話。老人家一再悲嘆「飼到一個浮浪貢,無彩工」時,夫人露出複雜的神情,可我更在意的是,阿嬤時序混亂、夾纏不清的敘述型態,怕不只是憂鬱症。

我決定打斷病人抱怨,改做神經學檢查,請她拿筆寫自己的名字。日本時代念過高女的阿嬤,踟躕好久才寫出4個字,其中兩個左右顛倒。
隨著我的指示,病人又畫了兩個怪圖。
「憂鬱症會這樣嗎?」夫人一臉不解。

「我擔心阿嬤不只是憂鬱,」怕嚇壞病家,我不好說出心中閃過腦瘤等鑑別診斷,直說先安排頭部電腦斷層,等報告出來再說。

數日後,阿嬤的主治醫師又發了一張會診單,這回換腦神經外科。
 
多虧我沒一味順著VIP的意,才能發現阿嬤腦子長了1顆直徑8公分的瘤。

吳佳璇《人情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