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欽堂

告別2013年,就在封關日前一天感冒了。醫學的訓練告訴我,感冒時只要多喝水多休息,病程過了就會自然好了;但是,我還是和許多現代人一樣,為追求速效、追求舒服,可以立即工作、要立刻好,因此還是拿了藥來吃。

感冒症狀 免疫系統警訊

感冒時的種種不適症狀,其實是身體免疫系統和病毒對抗的過程所產生。發燒發炎都是身體用以對抗病毒的保護機制,流鼻水和痰液,是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以後,身體的分泌物及病毒本身的屍體等的分泌物;而咳嗽,就是要將這些廢棄分泌物排出體外的自然生理機能。

然而,現在的主流醫學是所謂的「對症療法」 (allopathic),它的治療概念是運用藥理來移除或抑制症狀,例如,給高血壓患者服降血壓藥、用止痛藥消除疼痛,用抗生素來消滅細菌等。因此,感冒時,喉嚨發炎了就要消炎、發燒了就要退燒、流鼻水了就要用組織胺來止住它,咳嗽時就要止咳。

電視上各種強調快速止咳、快速改善感冒症狀的藥物廣告強力放送,讓民眾普遍認為感冒時就是要吃藥,而且會「立刻好」的藥或醫師才是好的藥、好的醫師。

這段時間寒流一波波來襲,溫度變化急遽,各大醫院的急診室擠滿了急診病患,除了感冒,每天因心、腦血管疾患而猝死人數持續增加,從11月底入冬首波寒流報到後,算起至今一個多月,全台已有近150人發生猝死意外。

近幾年來,接連發生名人腦中風或猝死的意外案例,例如,前內政部長廖風德、義大犀牛總教練徐生明、藝人馬兆駿、戎祥等,都是因為心肌梗塞猝死的案例。

近期則有立委蔡同榮因為腦中風過世的新聞,這樣的意外通常都是來的突然,令人措手不及。日前,臉書上傳來社團友人,55歲,不幸心肌梗塞猝死的訊息,更讓人驚覺,中風、心肌梗塞或猝死,其實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三高患者 猝死機率升高

這些威脅生命的疾病,共同特徵都是,平時不見得有症狀,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這些潛伏的病因,我們稱之為「危險因子」。等到氣溫驟變,或者是身體重要刺激或劇烈運動時,就往往就成為中風、心肌梗塞發病,甚至猝死的高危險群。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的定義,指的是「原本無任何症狀跡象,由症狀發生到死亡,整個過程時間少於一個小時」。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報告顯示,猝死的案例以心因性(即各種心臟病)為最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由心肌梗塞、重度狹心症、心肌病變,同時合併心律不整等原因所引發。

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穩坐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尤其冬天氣溫寒冷,血管容易收縮,血壓較不穩定,使得心血管疾病容易發作。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可說是奪命殺手,即使血管只有20%、30%的狹窄,也可能在某個時間突然破裂、血栓形成而阻斷血流,一旦心臟因缺血或缺氧壞死,就會造成致命性的心肌梗塞。

氣溫驟變 日常注意保暖

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的腦中風病人,幾乎逾半數一年內死亡或再住院,而存活患者常因殘障及後續醫療問題,造成個人及社會的經濟負擔。

國內民眾的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最多,約占七成,主要是因為糖尿病和高血壓引起;「出血性中風」約占國內中風患者的兩成至三成,主要原因是天冷造成,也可能是體內原本也有血管瘤,因血管劇烈收縮、血管瘤破裂造成中風。

對於患有慢性病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的患者,天氣轉涼必須多加留意。當氣溫驟降,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高血壓患者容易發生腦出血。「三高」的患者,本身血管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所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未控制好,就可能會因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