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提
所有的青春議題都是共通的氣味,遺憾寫成了一篇篇緬懷的詩集。喜歡人是種無法言喻的衝動,似懂非懂的孩提眼光,夾雜幾分直覺式的勇氣與天真,一股腦地往前奔去,顧不得那些異樣眼光,就算失敗,也就這樣了。
在電影《五月一號》(First of May)裡,17歲的林克銘和王蕾,因為一場英文演講比賽而拉近了距離,拿到亞軍的林克銘不僅想贏過冠軍王蕾,更想贏得她的芳心。因為得到老師送他的比吉斯樂團黑膠唱片《First of May》後,翻譯出歌詞,恰好就是他對她的心意。無奈此刻校園發生暴力糾紛,強出頭的林克銘被迫轉學,這一離開,就是二十年。多年後,王蕾寫了封信想給林克銘,最後卻是由自己的女兒白白發送出去,當年的曖昧戀情,還有可能萌芽嗎?
總覺得大家都想靠拍青春愛情電影,向當年那個年少拙劣的盛夏致敬、俯視。受傷的痕跡,怎麼就這樣永遠不會復原呢?那道血漬滲透著傷感,明知故犯的執拗,將錯就錯的迷惑,全攪拌在一起。
林克銘當年沒完成的感情,讓他很難與另一個人產生真正的羈絆。二十多年後的他依然如此,學習愛,是門很大的課程。我們多半學習到的是如何稀釋按兵不動的寂寞。王蕾也來不及懂愛,就倉促地步入婚姻,依循眾人期待地生了孩子。中年之後,那些過去假裝沒看到的,不能再當成沒看到了。
年少時不太懂感情的人們,其實不應該指望他們成熟之後就自然會圓融世故。面對感情,總是執著、總是充滿傲氣,自尊無限放大,再慢慢沈澱縮小。片刻過不去的,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看,好像也沒那麼過不去。但在那個當口,就是硬生生地卡關,再三重複上演。我們終將與過去重逢,那個不曾離去的回憶,就這般黏膩著腦海,浮現某首歌曲,片刻氣味。
片中不斷地反覆播放《First of May》,既是歌詞,也是我們的少時心事,從片中兩代看待愛情的不同方式,與那些主角身旁的配角,似乎都能見著縮影。或許當代的人們已經太習慣無需等待的即刻通訊,心意自然也不願意接受層層關卡考驗,總是想要直接翻到最後一頁看結局。這早就是現代愛情的既定節奏。
愛情裡的各種無能為力,透過這部電影,好像重新學習了一次那一輩子的課題:歲月,都是歲月,都是歲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