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中女中學生抗爭,希望學校讓她們「可以穿運動服短褲進出校門」,再掀起一番關於要不要強制國高中生穿制服的論戰。

支持制服的人覺得很奇怪,制服明明有許多優點,例如「讓學生不需要傷腦筋想到底要穿什麼」、「阻止學生彼此比較外表的高下」、「區分學生和校外人士」、「比較正式,表現學生的莊重」,為什麼還會有人反對制服?

反對制服的人也覺得很奇怪,因為這些「強制穿制服的優點」在他們看來都漏洞百出。例如,如果學生覺得「思考要穿什麼」真的是很傷腦筋,他們應該會自動選擇穿制服,根本不需要規定才對。或者例如,我們很難相信學校或教育部真的致力於「阻止學生彼此比較外表的高下」,因為他們除了要求學生穿制服之外,似乎沒有在這方面進行其他努力。

為何大學生 不穿制服

更重要的是,若是制服有這麼多優點,那為什麼我們不讓大學生也穿制服?在支持制服的人心裡,似乎有一條線劃在高中生和大學生之間:因為制服的種種好處,高中生應該被強制規定穿制服,但是呢,一旦你上了大學,即便制服依然有這些好處,但是卻不需要被強制規定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制服規定在台灣事實行已久的傳統,然而,檯面上為制服辯護的論點都如此怪誕,似乎找不到什麼正常、合理的說法,可以支持我們強制國高中生穿制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哲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或許會告訴你,這就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一種展現。海德特研究和道德判斷有關的心理機制,他特別好奇,人在說不出什麼好理由的時候,會如何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在一個實驗裡,他請美國公民評估這個行為對錯:「有個女人,在自家後院把國旗剪碎燒毀。此行為沒有被別人看到。她這麼做是為了好玩,事後並不後悔。」

一些人認為這個女人的行為是錯的。然而,在被追問理由的時候,這些人陷入窘境,其中一些人提供了這樣的解釋:「因為她這樣做,事後可能會感到罪惡。」、「如果她的鄰居看到,可能會對她有不好的印象。」

這些解釋並不恰當,因為它們違反情境描述:沒有人看到女人燒毀國旗的舉動,而女人事後也不後悔。
 
這個例子可以說明人在為信仰或傳統辯護時,展現的一種反應傾向:深信傳統的人認為傳統是正確的,但是若被挑戰「那違反這項傳統,又會怎樣呢?」的時候,卻無法依循理性的辯論方式,說明「真的會帶來糟糕的後果」,因此,他們在內心掙扎之餘,可能扭曲案例,製造出怪誕、令人難以同意的理由。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是自以為是的好人:秉持善意想要給人正確的建議,但是基於自己深信的價值觀,在溝通上陷入困境。

當然,海德特並不因此認為,所有的傳統都是沒道理的。但若我們希望在多元的社會和其他人共存與合作,提出合理的理由來互相辯論與說服,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溝通途徑。制服的論戰是這樣,死刑、台灣獨立、同性婚姻等論戰也是。

朱家安《概念專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