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抵達豐年機場,齊儒老師已等在門口,遞過來一盒釋迦果, 一盒地瓜酥。喜出望外。台東人之熱情待客,如釋迦甜美迷人。追溯起來,是荷蘭人給台灣農業奠下的根基;荷據時期引進釋迦,種植已超過400年。早年鮮見於史料,清代才有一些記載。
釋迦是一種聚合果,每粒果實由許多小果實組成,每一小果實都有一凸出的鱗目果皮,其間的組織相當嚴密,果實裡的酵素又有效軟化其組織,令它鬆軟,成熟時微裂,用手一撥就開。
釋迦除了襲用佛名,其形相貌似佛頭,歷來騷人墨客歌詠不乏兩者類比,青年詩人吳懷晨頌釋迦為「綠金」,描寫它遍布都蘭山腳、太平溪岸、太麻里,也以佛頭為喻,描述鱗目一粒粒突起:「入你口我口╱入你胃我味╱釋迦尊者╱一盒一百╱現吃╱現渡╱」,詩中飽滿機趣和幽默。
它是台東最主要等經濟果樹,據說卑南溪畔的石頭皆是含大量石灰質的變質岩,這種帶著鹼性的石頭,提供釋迦生長大量需要的營養物,乃釋迦果合成甜份之所需。果農通過矮化樹型,調節產期等技術,令果形大,供果期長,台灣人的生活中遂常有美味。目前培育的品種大多為土釋迦、鳳梨釋迦、軟枝釋迦、大旺釋迦。
釋迦是聚合果,成熟時手撥就開。資料照片
卑南鄉親應該自傲
釋迦原產於熱帶美洲,又稱番荔枝、番鬼荔枝等等,會有「番」字自然是因它引自番邦,像新住民,適應了台灣,並成為台灣特產;尤其是台東的風土條件,品質最優,台灣釋迦絕大部分產自這裡,特別以卑南鄉最多。出產那麼多優質釋迦果,難怪他們有優越感;卑南族朋友孫大川對我最大的稱讚是:「焦桐,你很有才華,一定有我們卑南族的血統」。
上次參加台東詩歌節,在鐵花村觀賞外籍配偶歌唱表演,十分感動,她們成為台東媳婦,融入社會似乎比其它地方都更好。
台灣人都有豐富的吃釋迦經驗,知道釋迦未軟熟前放入冰箱,否則發生後熟障礙,會變得又黑又硬的「啞巴果」。成熟了則要趕緊吃,否則會快速發酵,帶著酒味。
我從小愛吃釋迦,取食方便,果肉細白,口感綿密,香味甚濃,甜中帶著輕度的酸,修飾了頗高的甜度,那甜起初不易察覺,終於覺得過度熱情,令我這種血糖值高的肥老頭難以消受;如今雖仍喜愛,卻明白自己沒資格太親近,愛得放不開。
焦桐《味覺的土風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