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網,發現有些同輩朋友經常對年輕人的臉書按讚,這些年輕人多是我不認識的,難免會對友人的交遊廣闊感到驚嘆。後來心想,不少年輕人也來我的臉書按讚,他們並不見得都認識我,那我為什麼不能多多對年輕人按讚,表示親近與支持呢?
有人說老年人應該多和年輕人在一起,這樣才能從他們的活力中多感染些生氣,就好像金庸的「吸星大法」。話雖如此,但恐怕要先問年輕人是不是喜歡跟你在一起?
我年輕時看《羅素回憶集》,到現在還記得他說的一句話:「老年人不要期待年輕人會享受你的陪伴。」因為我當時是個年輕人,覺得他這句話深獲我心,所以印象深刻。現在自己成了老人,還是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看過下面這檔事:一群年輕人決定辦一本雜誌,不只請老一輩的師長當顧問,還當股東。開始時,年輕人的理想、活力加上老年人的閱歷、財力,讓他們如虎添翼,「享受彼此的陪伴」。後來出現路線之爭,敬老尊賢的緊箍咒不只讓老年人永遠當領導,更讓年輕人動輒得咎,但卻因已被綁在一起而脫身不得。

不想「什麼都看不見」
10幾年後,又看到下面這檔事:一位年輕人也成立了一個類似的事業體,但找的夥伴都是比他年輕的同行,沒一個老前輩,連請他們當顧問的門面都免了;老人們只能晾在一邊,等著看好戲。這讓他在剛開始時顯得格外吃力,還被暗諷「目無尊長」,雖然後來撐出一個局面,自己也當了老大;但如果他中途被打趴,也沒有人會感到意外。
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那前者是「少不更事」,而後者則屬「深謀遠慮」了?其實很難一概而論。不過一個趨勢是不管要合作事業或搞運動,年輕人越來越懂得和老年人保持距離,他們不想為了「看得更遠」而站到老人的肩膀上,更不想讓老人站到他們的肩膀上而使他們「什麼都看不見」。
也許他們會對老人的表現按個讚,但也僅此而已,他們並不希望老人的陪伴,這是他們的先見之明。而老人呢?最好也要有自知之明,對年輕人的表現按個讚就好,不要期待他們會享受你的陪伴。因為想要「享受」的是你,而不是他們。

王溢嘉《煉心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