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非常流行民意調查,你看不論是政黨提名選總統、民意代表,或是廠商要推出新產品、要製作廣告,或是廣告要上什麼節目等等,都是靠民調來決定,這好像是「最科學化」、「最民主」的決定。

問卷電訪交叉分析 挖出真實民意

我個人接觸民調這工具相當的早,大約二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因為當時我在廣告公司工作,如強調「質化」的座談會(Focus Group),就是找位主持人,每場大約8位左右的消費者,來「暢談」產品或是廣告等等,我們這群客戶就躲在單面鏡子後面的小房間現場聆聽「消費者的心聲」。再來如「量化」的電話訪問、街頭問卷訪問,從設計問卷到請幾百位消費者寫問卷等等的形式,我幾乎都有參與。

後來更先進了,例如像是長時間的品牌追蹤調查「Market Mind」,這主要是針對固定品牌在相同的問題下做持續的追蹤調查,有些幾乎是每週進行,這樣來了解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或是一些議題之後對品牌的影響。好像現在大家知道的「政治領袖的滿意度」、「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情況」,還可以出現蜘蛛網圖,將各各象限的差異化標示出來,如國際化、誠信、價格合理等等向度都可以一一標示出來,負責調查的人會將報告做出來,還有交叉分析,非常的精確,這些報告都會交給負責行銷或做決策的人參考。

只靠市場調查決策 小心失去判斷能力

這樣看來,「市場調查」好像非常科學,結果也可算是民意的依歸,但是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些是在已經發生的事上做基礎的,或者是這些消費者所代表的只是他們目前有限理性所見到的事情,譬如以前一家非常有名的速食連鎖店,他們所有的廣告都要做非常縝密的市場調查,在腳本階段就會去做測試,看看到底哪個商品好,但是很奇怪幾乎所有的「符合策略的腳本」幾乎都不會大賣,為什麼?很簡單嘛!所有決策都靠「市場調查決定」,幾乎失去了判斷能力,品牌管理也是如此,如果發現了整體好感度出了問題。再去分析哪些象限輸給了對手,然後做相關的活動來「提升形象」,就好像前陣子有法官貪污,政府就打出「成立廉政署」,房屋仲介為了提升信賴度,所以成立「購屋幾大保證」等手段,講穿了,都是這種民意調查的產物。

市場調查只是工具 請帶腦袋來上班

我完全同意市場調查這個機制,但是我不認同因為這個工具,大家就缺乏了智慧去判斷到底自己要什麼東西,這樣好像本末倒置,所以才會有以收視率為導向的節目製作型態,故意挑起「意識形態」的政論型節目、故意「灑狗血」的節目,除此之外也造就以作秀、敢秀博取知名度的政治人物生態,而工作上好像也可以將這些數字當成藉口,好像如此就不用帶腦袋來上班。

我們可貴的是有智慧,有理念、有理想。市場調查是個工具,不是全部的主宰,不要本末倒置,要真知道我們的特色特點,要堅定理念,要相信判斷力,打破數字的迷思,有跳出傳統的勇氣,這個才是最可貴的。想想過去幾位很受人景仰的政治人物,在沒有民意調查的時代,因為信仰、理念成就非凡的事,比起現在好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靠民調決定,才有「看報治國」,判斷力都不見,更別談理想與信仰了,這樣炒短線下去,也許眼前得到掌聲,但這些終將付出代價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