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柔龍

當了學校學術單位的主管四年後,我有機會轉到學校行政單位服務,擔任某個單位的一級主管;二年前,再轉任到校長室的副主管。隨著角色不斷轉變,我也多了些機會參與更高層級的校務決策與運作。每當外賓來訪、各種評鑑時,學校總得安排對應的校園訪視,而我也因此有機會陪同校長、主管們、外賓們實地造訪校園裡的不同角落,包括各類教學、研究與生活環境。在每次的拜訪中,心裡總是會有些讚歎與感慨:讚歎的是,在自己周遭的不同角落裡,其實有不少細節是由一群師、生及職員以不同的觀點、默默而用心地規劃、經營;感慨的是,自己在這個自以為熟悉的環境這麼久,卻從未真正用心看到這些面向,即使它們沒有被好好地宣揚。捫心自問,我真的沒有機會、能力知道這些細節嗎?我有試著瀏覽過這些單位的網頁、簡介或相關報告嗎?

主動學習 衝破狹隘眼光

早期以學術單位立場來看學校政策結果,總是有許多鄙視與抱怨行政單位的不合理決策與執行的不力,學術單位永遠和行政單位有相當多的歧見與相互抱怨。當我開始有機會從更高、更全面的觀點來看到一個決策的形成、不同角色的人在溝通上的困境以及如何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完成任務,就愈發現自己過去一廂情願想法的淺薄與狹隘。而當一個決策涉及到的成員愈多,所增加的限制與顧慮就愈多,若不是有機會靜下心聽到不同角色的立場與聲音,的確會以自己的觀點認為事情的決策結果理應如此。

其實,在職場生態中也是一樣,當一個人知道的愈少,就愈容易以自己狹隘的邏輯去解釋一件事的因果、利弊得失,甚至惱怒地大放厥詞罵人「死腦袋」、「怎會有這種不合理的決策?」我們固然可以選擇放大且無情地批評別人什麼都沒有做,也不知道在做什麼,但事實是因自己的無知與無感。一個人的無知在於對事實的不了解、對許多需兼顧的事情不知悉;一個人的無感在於自己並不夠投入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夠關懷身邊曾發生過的事,而是被動地等著環境來滿足、吸引自己。

發現局限 體察它認識它解決它

就如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大家都熟悉的話裡,常有一些誤讀的。就在於「不知為不知。」誤讀的,是以為說: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裝知道。但個人認為應該解讀為:不知為不知,是知道自己的局限,才是知道的意思。很多時候,我們瞭解一個事物,常常覺得自己知道了,以為對那事物了解通透,但局限往往就此產生而變成無知無感 。因為我們對此的誤讀往往會阻擋我們對事物的態度,而誤了自己。從這個角度看,不知的「害」跟知道的「益」同等重要了。甚至有時候,不知的「害」要大過知道的「益」了。

因此,在職場上需要學習知識時,或遇到一個正在發生的事件,要以更多的耐心去體察它,認識它,不要輕易在內心下結論,同時也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要知道,有些事情,在自己的積累和認識的局限上,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那就對無法解決的這個部分,保持一個戒心,時常提醒自己的問題所在,就會減少草率和偏執發生的機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