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料中挖金礦》一書指出,隨著網路Web 2.0的進展,增加了網路上資料的相互運用性(interoperability),使得網路中更充斥玉石混淆、水準不一的資訊,因此如何在砂石河中挑選「玉」,成為身為辦公室工作者的你我,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要挑選出這塊「玉」,可以借重許多新科技,為什麼?因為使用新科技不但可以替企業經營者省下成本,同時也讓工作者產生更大的效率。

辦公室工作者只要能夠聰明地使用科技工具來處理資訊的重要訣竅就在於:1) 要利用科技工具來做組織化、有意義的編排;2) 無論你如何合併使用這些工具,都要將流程簡單化,重覆執行;3) 科技工具絕對是要來幫助工作者,而不是將問題複雜化,因此要懂得如何科技化,運用新科技讓自己「省時省力」。

組織化、做有意義的編排

「優秀的企業經營者,往往能夠發現大家都還沒有注意到的定律,也就是能夠把不相關的資訊連結起來,利用在促進自己的事業上面,」《從資料中挖金礦》作者岡山鳥(無此字請造字)裕史表示。

編排資訊是許多人最為頭痛的工作,《達蜜經濟學》一書作者泰勒.科文(Tyler Cowen)就認為在「達蜜」(.me)的時代,現代人運用知識的方式已經和過去不同了,工作者更專注在某個專精的領域。但因為編排的片段更碎裂,因此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編排資訊的方式,才能將身邊的知識做有效的處理。

財經科技雜誌編輯Vista每個月都要面對強大的截稿壓力,以及最新網路資訊的洗禮,非常習慣於快速接收新科技和大量閱讀資訊的行為模式,並且在腦中理出一種資訊編排的架構,而且他非常擅於利用身邊的科技工具,來架構這樣的資訊編排。他認為,現代工作者可以多運用新網路工具,來幫助自己強化認知、增加邏輯思考,同時提升自我。

如果你和Vista聊天,會發現他可以一面聽著從iTunes Store下載的音樂,一面在臉書和朋友分享出差期間大啖北京烤鴨的照片,然後眼睛還盯著iPhone上頭的RSS閱讀器吸收新知,並且用手指快速將不感興趣的文章刪除。

這種一心多用的功夫,是現代知識工作者必備的技能,但是一般人很難抓到精髓,因為假如心中沒有一個深厚的基礎架構,吸收進去的東西會亂無章法。所以除了去熟悉每一種工具的特性之外,腦袋中更要緊緊抓住編排的邏輯。

舉例來說,假如你想要解讀一份智慧型手機的統計數據,要了解的不僅僅只是數字本身,而要連整個智慧型手機的生態都要去了解,然後根據這個生態系的架構來吸收相關知識,就不會亂。

簡單化、重覆做

曾經因為很會整理照片資訊,因緣際會被施振榮拔擢為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副總幹事、人人暱稱為阿寶哥的沈寶仁,對於整理數位資訊相當有一套,他不但寫了一本《數位文件管理達人》的指導書,而且也依照對於整理術的實際經驗,寫出多套管理軟體,協助工作者自動化管理人脈。

只要和沈寶仁接觸過的人,都會被他短時間內就能整理並且提供大量資訊的能力感到印象深刻,十年來他的資料庫中已經累積了五萬多張在各式各樣的場合和許多人的合照,其中不乏像是中天電視主播哈遠儀之類的名人。這些照片因為經過認真整理,所以很容易在網路上搜尋到,因此讓沈寶仁得到很多專業上的好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