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工業革命,推動人類歷史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並帶動農業器械的革命。農業效率化後的剩餘人力,則正巧填補工業化產業所需的人力。
此時,身居工業產業中的人力,如同原物料、機器設備般,不過是整條生產鏈中的一個元素或零組件。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面對嚴重不對等的勞資關係。
隨著管理理論的鑽研與知識經濟成為主流,「人」的重要性與價值逐漸獲得重視,終能跳脫卑微的地位,不再等同是生產線上的一個小零件。
善用人力資源的智慧與潛能,能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出,但人力資源與原物料、機器設備的最大差異,在於人的個別差異性與行為變動性。投入等量的人力,卻可能產出變異極大的結果。
想要獲致預期中的高價值產出,並避免人為災難或損失,得知道人力資源的管理不適用機器式的管理模式,而須以「人」為本位,採用「把人當人看」的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並非一味地討好員工、滿足其要求,讓員工的慾望無限上綱。也不應只限於給予較好的工作環境或較具人權的對待。
人性化管理,應是更進一層地解析人的本性,順應人性地加以引導,將人性相關學理運用於人力資源管理上。
主管須知人性中包含榮譽感、成就動機、團隊認同、期望公正對待、公平競爭等正向構面。相對地,也得知曉人性中的負向構面,例如:貪婪、忌妒、怠惰、趨利避害等本性。
了解人性善的一面,可因勢利導地激勵員工,在團隊中營造良性的競爭與互動環境,讓再難搞的部屬,都能引發內在的工作動力。理解人性惡的一面,則應制定防制與懲罰機制,防堵或找出問題員工,避免因為少數老鼠屎而壞了一鍋好粥。
主管應學習認清人性的個別差異,不能「吾道一以貫之」地,將同一個框架硬套在每個人的身上,得基於人性的類型而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藥方。而外部環境變因或內在的七情六慾,都將使人的行為或習慣受到影響而改變。若能同理此特性,則當知一帖今日有效的藥方,不保證明日同樣有效,得適時依情境改變藥方才行。
若主管覺得人性深奧難測,則不妨多參考人力資源常用的管理理論。從傳統理論的科學管理或管理程序學派、修正理論時期的行為科學與管理科學學派,乃至近代理論的決策理論或情境理論學派。許多管理理論的基礎,同樣源自對於人性的剖析。學習管理學者所匯整出的方法論,亦有助於增進主管對人性的理解與運用。
最新的河川治理方式,不再是截彎取直、加速水流的速度;也不再是防洪築堤,限縮水道與流域。而是循水性隨地勢而蜿蜒的本性,保留彎道並還地予水流;運用生態工法並整理河道,保持河川水流的正常機能。
人力資源管理始終來自於人性。如同河川治理得先知水性,管理者得先學習看透人性。理解人們多層次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才能因應其錯綜複雜的行為與動機,有效地引導與管理,成為能順著人性而為、能駕馭人性的「人性管理達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