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iPhone 6s和Plus在第一波的12國一周內狂賣1,300萬台,又一次打破以往紀錄。另外根據ComScore於10月6日公布的報告,今年第3季蘋果在美國市場的市占率已經升至44.1%,拉大與亞軍三星的距離,而且在中國大陸市場iPhone6s銷售繼續紅火,三星卻節節敗退,淪為第3名。
看來第二波國家銷售iPhone系列也會表現優異,Tim Cook領導人的位子暫時無人能撼動。但是在這亮麗表現的背後,暗藏不少隱憂等著他去解決。尤其是科技產業的物換星移是必然現象,以過去30年的經驗,很少有企業能擺脫被取代的宿命,遠的不說,早年手機領先的大企業Motorola、Nokia和Sony-Ericsson全都紛紛中箭落馬,不是被收購就是停產,而且都是沒有幾年功夫就風雲變色,那麼蘋果能逃過這個產業的「宿命」嗎?我認為誰都不敢說「Yes or No」,關鍵在蘋果高層如何導引其未來的方向,以及是否有另一位「賈伯斯」冒出來砸它的鍋。
其中最可能的「候選人」是小米公司的雷軍。今年年初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就有一篇分析文章:「中國的小米能挑戰蘋果成功為智慧型手機的創新領袖?」(Can China's Xiaomi Challenge Apple As The Smartphone Innovation Leader ?)直率地指出:小米創始人雷軍模仿賈伯斯穿牛仔褲和T恤在產品表會上踱著方步,一一介紹像極了iPhone 5s的Mi4、像極了iPad Mini的MiPad,也和Apple TV Box相像的MiBox,甚至偶然還來那麼一句:「還有一項...」(one more thing)。儘管小米已經一躍世界第3位智慧型手機企業,大家一致認為小米如果不能有巨大的產品創新,就不可能挑戰蘋果的龍頭地位。
小米自從2011年產銷智慧型手機以來,短短4年居然成為年銷1億支手機的大廠商,而且亦步亦趨隨著蘋果產銷平板電腦、TV黑盒子和電子手環,市值躍升為450億美元,並且不斷向上攀升,發展空間還綽綽有餘。
但是今年小米手機銷售成長率已經趨緩,除非在印度的推廣見效,過去幾年的高成長率將無法維持。所以在模仿、網路行銷、平價高檔等策略運用之外,必須加強軟硬體創新的能力,才有可能實現雷軍要在3至5年內成為世界第一的目標。
其實蘋果i系列產品暢銷而歷久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來它就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ecosystem),消費者一旦採用其中的一個產品,似乎像一群蝴蝶被養育在一個設備完整的溫室裡,很難再飛回大千世界中生活。這正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Geoffrey Fowler所說的:「蘋果最好的陷阱」(Apple's Best Trap)。小米在野心勃勃進軍國際市場之前,必須確定類似的ecosystem是否已經建立完備,否則三星、Sony的例子可為前車之鑑,它也許可以風光一時,卻無法稱霸一世。小米在中國大陸市場已經有好的基礎,除了平價高檔,網路行銷等策略成功之外,該公司大部分軟體是以中文表達,如要轉換為英文也並非難事,另外現在開始流行個體化(customized)或區域化(regionalized),小米當然可以搶先一步,或至少不落人後,然後邁向應用軟體、雲端和內容服務,如此在硬體銷售爭得首席之後,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雷軍於今年2月13日在台發表演說,曾提到很多台灣人抱怨台灣市場太小,沒有機會。但他認為台灣年輕人有經驗、國際化程度高,只要寫出一個有用的APP透過大陸移動互聯網就足以改變全世界,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台灣有更多天使投資者和風險投資,關鍵是怎麼回復市場的信心?雷軍於10月初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曾誇下海口,手機市場競爭愈血腥愈好(It had better get bloodier),小米要成為強壯的競爭者,而不僅僅是銷量大而已!所以雷軍觀察到的大策略是正確的,問題是如何站在中國的基石上,向世界推廣。所有這些策略和敏銳觀察如果不能建立一個完善的系統環境,激發出創新(innovation)和創意(creativity),不斷向前邁進,那將都是徒託空言,成不了氣候。
許多西方專家學者不看好或忽略中國大陸創新的能力,其實根據李開復不久前在CNN圓桌論壇節目裡指出,這幾年中國大陸的創新能力正快速成長,已經是產業轉型(industry transformation)的重要一環,譬如小米專利案去年只有2,700件,今年則預測將有4,000件。而且中國大陸的創新並不限於高科技,事實上傳統工藝和工業的創新更是澎湃發展,活力正夯。
在這種有利於創新的大環境中,小米進入國際市場大有機會,但是成功與否則要取決於它未來著力的方向;若是一味講求硬體改進,不能軟硬兼顧而建立完備的ecosystem,不要說突破,即便是維持現有的成就也會有困難,HTC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目前小米可能超前的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個體化和區域化,最重要的是強化中文內容和應用程式的開發,穩固好中國大陸內需市場。
尤其是蘋果正同時開展多元產品的推廣或研發,譬如牽涉金融業務的行動付款、影音播放平台、智慧型汽車研發(不僅是儀表板數位系統)等,有些已經偏離核心業務,如果新產品不能有所突破,稍有不慎恐怕連i系列產品的優勢也不保。那麼像小米這樣的企業達成手機銷售龍頭老大的目標,機會就大多了。
留言列表